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作诗和写文章一样,“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最忌讳长驱直入,采用一些委婉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能更好地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得“言外之意”“弦外之响”,给诗歌增添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诗歌创作手法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写作方式,就是托意双关,一首诗或者一句诗包含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表面的意思,一种是暗含的意思。表面的含义是遮掩性的,暗含的含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一石三鸟,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表现手法能使语言更加深刻含蓄,更富魅力。譬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其实是“情”,看似说雨过天晴,其实是说男女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丝”其实是“思”的谐音,明面上是写春蚕和蜡烛,其实是写恋人之间的相思,意思是我对你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蜡烛燃尽,到死方休。还有些是讽刺性质的诗也是这么写的,比如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明面上写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暖洋洋的春风吹得人们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的汴州城,其实是表达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前些日子,我用这种方式解读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明面上是描写六月西湖的美景,但其真正的含义是规劝好友林子方不要被暂时的利益蒙蔽双眼,不要去泉州,就留在京城,这样发展的机会才会更大。(参见拙文《你真的读懂这首诗了么》)
文章在公众号上发了以后,很多人私信我,说尽管小时候学过这首诗,但还真不知道暗含了这层意思,询问还有没有类似这方面的诗歌,一来可以增长知识,二来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借鉴。
其实,古诗中这种写法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这几首之外,还有一个首诗不得不提,那就是杜甫的《赠花卿》,也是这种写法,也很有意思。
先来看这首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地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到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当然,这种解释只是明面上的意思,那真实的意思呢?
真实的意思要比这深刻得多,其实是在讽刺这个被赠诗的花卿:这首曲子是很好听,可你哪有资格听。
这就很奇怪,提及杜甫,大家脑海中他是一个忧国忧民,胸襟开阔,坚韧不拔,乐于扬善,披肝沥胆,勇于自我批评,敢于自我牺牲政治性很强的伟大诗人。作为一个大诗人,他当然也写过很多讽刺诗,比如《丽人行》《病橘》《诸将五首》等等,可这么指名道姓的暗讽一个人,真不多见。
那么,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呢?
先看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题目是赠花卿,当然是一首赠诗。花卿指的是当时驻守在成都西川的牙将花敬定。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袭封济北郡王、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奂,认为自己的部下剑南东川节度兵马使、梓州刺史段子璋桀骜不驯,不听号令,于是上表奏请撤换他。这段子璋也不是善茬,当年曾保护唐玄宗入蜀,立下赫赫战功,听说李奂要撤换他,于是率部叛乱,袭击了李奂,还自立为梁王,与朝廷决裂。后来李奂卷土重来,打败了段子璋。西川牙将花敬定攻入绵州城,杀死叛将段子璋,立下战功。
这花敬定也不是啥好货色,攻入绵州之后,纵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班师回到成都后,大摆庆功宴,邀请杜甫等名流参加。宴会上,这家伙不仅目无朝廷,大放厥词,而且僭越天子礼乐。杜甫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来暗讽他。
“礼乐”是周代礼乐的简称。“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并给人们提供规矩和秩序,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等级,“礼”主要作用于行为;“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对各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诸多领域,进行差异化且严苛的规定,如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如果诸侯士大夫享用便是越礼,低阶层享有的乐器乐师数量不能超过高阶层。“乐”可以陶冶情操,配合礼,作用于思想。
那么,花敬定到底在宴会上演奏了什么礼乐,从而被杜甫认为是僭越了呢?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但都语焉不详,没有说明白。不过《旧唐书》曾记载,当年唐高祖李渊曾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过大唐雅乐,规定“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我估计作为花敬定这货在宴会上喝多了,得意忘形,命乐师演奏了本不属于牙将(警卫部队指挥官)这个级别的乐曲,从而让杜甫不满和不忿,所以才写了这首诗。
下面再详细分析下这首诗。
先看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成都古为蜀国地,汉代因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所以称“锦官城”,简称“锦城”。“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诗中泛指音乐。“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句可以说惊为天人。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诗人以工整、华丽而又巧妙的用笔,使人置身于行云流水般的音乐之中,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可以说,就凭这句,杜甫就可以封神了。
最后两句要连起来欣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面上,这两句是对乐曲的赞美,意思是太好听了,人间哪能听着这么美妙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听到啊。这两句其实是语带双关,暗含的意思这原本是属于“天上”的乐曲,由“只应”加以限定,意思是“人间”不应该听得到。诗中“天上”暗指皇宫,“人间”则是皇宫之外,所以这两句的真正意思是说这种乐曲是不应该在这里听到。
短短二十八个字,杜甫将内心的讽刺都写出来了。这讽刺不是直接来的,而是表面夸奖,暗地里讽刺,这才是绝妙的地方,没点文化、没深入了解,单看诗句表面,谁能看出这是骂人的诗呢?
杜甫曾当过左拾遗,唐代的左拾遗就是谏官,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所以杜甫对朝廷各方面的礼乐规定很清楚,花敬定作为牙将,该听那个级别的雅乐,杜甫门儿清,所以对于花敬定的僭越肯定是心有不满,但如今他已经辞去了官职,寄居与老朋友严武门下,跟着严武混饭吃,而且当年曾在房琯之变后丢了官职,知道祸从口出,说话就谨慎多了,不能明说,只好暗讽。
不过,话说回来,杜甫对于花敬定的的能力还是很欣赏的。那一年,杜甫曾给花敬定写过两首诗,除了这首《赠花卿》之外,还有一首《戏作花卿歌》。相较于《赠花卿》的委婉含蓄,《戏作花卿歌》就要直率地多,一方面夸奖他“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另一方面又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这句翻译过来就是:既符合绝世无双,天子为什么不叫去守卫京城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你这么能,咋不上天呢。
杜甫啊杜甫,你这也太损人了,骂人都不带吐脏字的。
当然,也不能全怪杜甫势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特别是安史之乱的遭遇后,当年那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翩翩少年变成了油腻的中年大叔,看透了世态炎凉,尝遍了人间冷暖,如今寄人篱下,早已没有了“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意气奋发,变成了“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一句话,认命了。所以,它才会对狂傲的花敬定进行冷嘲热讽。
前一阵子,张朝阳的一段话在网上很火,原话好像是这样:年轻人挺不容易的,就是不要努力过头。太过拼搏的话也是有伤害的,也不一定能行,也不一定有机会。必须得现实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这特么是一句特招人恨的大实话。
所以,花敬定,你就是个牙将,认命吧。曲子很好,可你不配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