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的遥控板坏了几年,所以好几年没开机。前一阵,因为父母要进城,便急急地换了个新遥控板,这才重新开始看电视。
看《大秦赋》之前,先在微信看到许多骂《大秦赋》的,大都是骂秦王暴政,不值得歌功颂德。我原本以为自己不会去看这个剧的,但糊里糊涂地,竟看了下去。开始的时候,还带着批判或挑刺的眼光去看,时间长了,便忘了这个初衷。
电视剧确实有许多给秦国或秦王涂脂抹粉的地方,好像他们多好多伟大。甚至,秦王竟然舍不得去逼杀吕不韦,而要让吕不韦自觉自愿地为秦捐躯。
刨开这些涂脂抹粉的因素,电视剧还是可以看下去的。
小时候,因为读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所以,我的立场不知不觉以赵国为主,很同情赵国。长平之战赵国打败了,我便觉得很惨很不应该。
后来读了信陵君的故事,立场又站到魏国一边。特别是,魏国早先是在河东,后来才迁到大梁去的,便觉得魏国是自己人,秦国是敌人。
看荆轲、高渐离刺秦王,立场便又偏到燕国,以燕太子丹为正统。等到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立场又跑到那边去了。
看历史故事似乎就是这样,总要选一边站,分一个好人坏人才行。其实,历史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需要冷眼旁观,学习借鉴就够了,不需要寄托什么爱憎。
大家说秦国暴政,不足为训。其实在战国七雄的时代,大家攻城略地,互相厮杀,并没有哪一国是力行仁政的。要说暴,七国都是暴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秦国最后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国的各项政策以及战略战术最适应战国那个时代,不是因为秦比六国更暴。
假如赵国取得了最后胜利,难道它会比秦国做得更好吗?未必也。
秦王做了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有很多伟大的举措,称之为“千古一帝”,是当之无愧的。六国破灭,人心不服,有很多反抗行为,被始皇残酷打击,这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对和错。始皇与二世不恤民力,使民太过,让陈胜吴广这些人揭竿而起,这确实是历史的教训。后世的皇帝,基本上都记住了这个教训。记不住的,都要遭报应。
著名的焚书坑儒,被后世骂得最厉害。其实要分析起来,也各有缘故。焚书肯定是不对,但当时并没有全焚,秦国自己就留了一份,后来大概是被项羽烧的。坑儒呢,实际只坑了几百名忽悠皇帝的术士。汉朝太平后,书和儒都渐次出来了。只是因为大家要痛骂暴秦,这才夸大了焚坑的力度。
赢政做秦王、做始皇帝,都是很不错的。只是,做为一个人来说,他未必就是个好相与的。尉缭在他手下为臣,看出秦王心地不善,早早地就急流勇退了。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并没有像后世开国君主那样,大杀功臣,铲除异己。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他厚道,而是因为当时君臣矛盾不突出。如果真有矛盾,相信他也不会客气的。
前人有诗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后边还有一句是“孔学名高实秕糠”,这话其实也未必然。战国乱世,法家思想最合适,所以秦国得了胜。汉初之时,天下凋弊,黄老之术最合适,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等休息得差不多了,儒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儒学提倡仁政,关爱百姓,补上了秦始皇缺失的那一课。
汉朝延续秦政,外儒而内法,这日子就长久地过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