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砚的“澄”字该怎么读,一直有争议。一般人顺口读为“成泥砚”,有些专家则坚持读“邓泥砚”。
有一种民间美食叫澄沙糕,读如“邓沙糕”。用豌豆或绿豆制成,里头加着柿饼以及白糖等,农村集市上常见,很好吃。
澄沙的工艺,就是把豆子煮烂,滤去皮渣,得到很细腻的豆沙,然后再进一步加工。澄泥砚的工艺,也有类似的步骤,要取极细腻的泥沙。
既然澄沙糕读“邓沙糕”,那澄泥砚自然也该读“邓泥砚”。这是合理的推论,所以很多人坚持读“邓泥砚”。
这原本是个闲事,读什么,和谁都无关。澄泥砚自己不会在乎别人如何读,造砚的、卖砚的、用砚的、看砚的,也不会因为读音不同就如何如何。
我关心的,其实是古人如何读。既然是个古物,那古人的读法不管有没有道理,我们跟着读肯定错不了。
有一回翻书,碰到苏东坡写澄泥砚的一个短文:
书吕道人砚
泽州吕道人沉泥砚,多作投壶样。其首有吕字,非刻非画,坚致可以试金。道人已死,砚渐难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偶至沙湖黄氏家,见一枚,黄氏初不知贵,乃取而有之。
大文豪苏东坡把澄泥砚写成了“沉泥砚”。而所谓的吕道人砚,正是宋代澄泥砚的一种名贵产品。
吕道人的家乡在泽州,就是今天的晋城市。根据其他记载,吕道人在河北某个地方学习造墨,结果实验失败,烧出来的墨锭跟砖头瓦块差不多。后来发现,这些残次品做墨不行,做砚台倒挺好,于是吕道人就改行烧砚台了。他的砚台在宋代已经成为珍品,有很多人仿造。但吕道人有几手绝技,别人是学不到的。比如他在砚首弄出一个“吕”字,别人就学不会,弄出来的也不像。
苏东坡到别人家去,发现一枚吕砚珍品,对方却不懂行,苏东坡就很便宜地把这块名砚弄到手了。用现代人的话说,叫“捡漏”。
话说回来,苏东坡把澄泥砚写成“沉泥砚”,正暴露了宋朝人对澄泥砚的读法。澄、沉音近,大家口头上混着叫,写的时候,有时写成“澄”,有时写成“沉”。
据记载,澄泥砚的制法,要先把绢袋沉放在河水中取泥。这种泥,可以说是干净的澄泥,也可以说是细腻的沉泥。写成“澄”或“沉”,都有其道理。因为“澄”字更雅致,所以现在都写成了“澄泥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