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见樊登读书会好像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论,倒没觉得惊诧,这是迟早的事儿。
很久之前就和朋友聊过读书的事儿,大部分的书籍,没有好坏之分,不过其受众不同,哪怕一些好似低龄的书籍,大人也能有所收获,就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构成一样。
非得说网络文学就是垃圾,什么经典就是好,除了激起矛盾,挑起人们的对立情绪,我不知道发表这番言论的人是单纯的坏还是又蠢又坏。
读书难的其实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同,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思想,又何来一模一样的理解。
另外,关于罗振宇,我也算得到老用户了,也花钱买过课,虽然也停了挺久了,我还是会说,其中叙述的内容,是能引起思考的,就哪怕他说狼也吃屎,你不也得想想,为什么他要这样说,而不是,哦,原来狼是吃屎的。
这并不妨碍我讨厌他后来出的什么几十分钟解读书籍的节目,书得自己读,而不是别人灌,真能灌进去了,哪来的考试呀,不都在同一个教室被灌吗?
这儿得明确一件事,就是听这个系列节目的人,到底是想要收获什么,只是表示已阅,然后发个朋友圈,出去能拽一拽什么亚里士多德,那我觉得其实也没啥,至少目的明确。如果经由这个过程,真正的对亚里士多德感兴趣了,再去找一找相关的书籍来看,不也挺好的。
怕的就是错位,以及放弃思考,认为自己听完几十分钟的节目,就有了对应的思想,这挺可怕的,尤其是再将自己的言行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上,这会让人逐渐失去自己的敬畏之心,好像无所不知,有些人摔得惨了还知道反思自己是哪没对,有的人则会思考,是这个世界的错。
我记不得是得到上听的哪一期节目了,说的大概就是,使用得到的用户,在面试还是干啥的时候获得了优势的竞争地位,我当时听完也挺热血沸腾的,好似自己也变成了有优势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是比好多人强,这挺可怕的,清晰的自我认知现在我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当时了。
这种刻意模糊的身份认知,生活中到处都是,奢侈品最喜欢这一套,就更不要说那颗肾的故事了,不过现在网友们的解构和自嘲也算是能起到帮人清醒认识自己的作用了。
我用iPhone,库克也用iPhone,所以我就是库克,库克年薪xxx,因为我是库克,所以我也年薪xxx。
这些放大缩小的手段,现在看来,就挺简单的,但当你真正用到某些领域的时候,其实首先会和自己较劲。
还是用奢侈品来说,得先声明,我就是个穷逼,对溢价的认知也从来没对过,之前还写过文字强行解释为什么某些品牌可以卖那么贵,现在也算是自己打脸了。
以鞋子来说,纯粹的工艺,用料,对于一件商品来说,是一定有一个固定的价格区间的,但一旦套上品牌故事,设计师这些元素,那就是没有价格区间的,千金难买我喜欢。
这儿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审美是如何被塑造的,反正现在的我说不清这笔糊涂账,我审美也有问题。
都不说不同朝代的审美不同,有没有感觉以前很流行的一些发型,现在好像消失了一样。而网红脸这个概念,又出现了多久?
凭什么网红脸就好看,凭什么双眼皮就好看,凭什么长发就好看,凭什么我必须觉得具备某些外观要素的人就是好看,当风潮涌来之时,什么是好看就不是你说了算的事,身边几个人说和所有媒体都在说,对认知的塑造,自己都不一定觉察得到。
我不是说以上的几个要素就是不行,而是在于,放弃思考后,生活的所有定义权和解释权的外交,会对生活带来实质的影响。这两个权利不吵起来还好,当不同的势力吵起来了,那才是会把人搞懵。
就好比你今天看一篇文章,说25岁的男人,最适合打拼事业,钱最重要,家庭什么的,可以往后稍稍,明天你又看见一篇文章说,25了,身边的朋友都成家了,我该怎么办?还没来得及想,25岁,我二婚离婚了又来了,并且现在的推送算法,挺弱智的,或者说被设计成这样的,这种文章一旦开始看,就会越来越多,没有自己的思考,真左右横跳,剩下的不就是焦虑了吗?
还是说回书籍,当他们通过他们的方式给出了定义和解释,并且压缩摒弃掉许多内容后,带给你的,或许是越来越极端的思想。
顺带记录一下吧,当时得到的关于个体崛起和超级用户的思考以及后来我主动找到的许多书籍文章演讲等等,对我创业开的家政公司,或许有远超我想象的影响,这个得需要时间让我更好的抽离了来看,而为此,我花了我爹二十多万和我一年多的时间。
再写一下,就是这个想法也是今天突然冒出来的,或许它毫无根据,或许它事实如此,或许它们有一定的关联,但若是单独将这句话拎出来看,这样的灵光乍现就带有定性的意思了。
这也是我觉得书籍不能简单的拆分和压缩的重要原因,拿掉背景说故事,这个故事还成立吗?
吴晓波的书我也买了不少,当时看得也挺热血沸腾的,和我爹也有过不少探讨,这个和我自己开公司的时期,好像是有着前后的关系的,他所记录的那些内容,是不是我情绪的放大器,我不能做到完全的区隔。
大冰的书我也有,其中的故事挺有意思的,真实性可以自己去验证嘛,我也现场见过其中的一位主角,没记错是叫小芸豆,在一个“herstory”的演讲现场,关注看过她的不少微博,通过他们的故事去看看世界的不同,不挺好的,但你要说非得去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不得结合实际,更不要说故事的被加工、补全程度。
现在我也看理想国,乡土中国,全球通史,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乌合之众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一类,就这些书可能就完全摆不到一个书架上,但这并不影响我能从中收获不同的养分,而这些养分同样可能慢慢的变成糟粕。
那天朋友吐槽现在的都市系列网文,我也吐槽,这影响我说初高中我其实也看过不少,除了言情,大部分网文类型我都看过,一本100万字的网文和一本10万字的网文,可能概括下来大纲都一样,但对读书的人来说,那些别人注意不到的甚至讨厌的细枝末节或许才是收获。
同样,读书,也不应该仅仅读在书内,读读书外呢,一个笔风犀利的作者突然柔情了起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那些太监的作者,是中彩票了还是遭遇其它变故了,偶尔探头去看一看,不也挺好。
书籍记录了作者的思考,而读书重要的是你个人的思考,当你选择完全的将这些过程交出去的时候,那你不更应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