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博弈》读后感

01

 

不知道是期待太高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读完全书无感,所有的内容都未曾感到新意,但就此也可以做一些梳理。

书有问题吗?
个人感觉是挺好的,那为什么无感?

也是因为内容中的思考、技巧已经从许多的渠道了解过了,在这样一本书中不过是换了组合方式。

而所有的技巧的难度不在于理解技巧是什么,而在于时机的把握。这在书本也好,影视作品也好,他们都会通过一个个案例去讲解说明,但从来不会有程序化的说明。

看书前看过几集博弈论的课,那个给我的感觉会更底层基础一些,而当套上什么“爱的博弈”、“商战博弈”后,会更多的从专项的案例说明,但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02

 

再写另一个点,作者是一位有数学背景的心理学家,在研究这类问题时,那种思维方式我接受起来毫无障碍,而这原本也算这本书的创新点之一吧。

多提一嘴,关于跨学科思维,大道相通是一个和朋友说过不知道多少次的词了,研究事物不要拘泥于所谓的单一学科,学科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进行划分,但所有的前沿学科在我看来都是难以用老的规则进行划分的,跳出课本,多看看。

最后记录一些书本外的想法,看一本书是能消化的吸收的,直接就记脑子里了,稍有困惑的会与已知的知识进行对照,而完全看不懂的才会分“完全没感觉到就过了”和“感觉不对,但不知道哪儿不对”,最后让我将书本放一段时间来看第2次,我相信每一天的思维都在进步。

畅销书之所以会被称为畅销书,不一定是其内容有多独特,或许只是刚好的特定时间节点撞上了大多数人,更没必要去抨击看书的群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

以上就是差不多一年前的读书笔记了,后面再续一下今天的想法。

01

 

我记不清是哪一段时期了,就感觉我的视野中突然充斥着大量鼓吹“孤独”的书籍,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就特烦,不是烦这些书,而是烦一时的营销。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这个词感受不大的人,你要说在和大家谈论这个词时,讲道理我是可以骄傲一下的,尤其是当那些所谓的分级被大家讨论时,但实质上,每次我都避之不及。

人是复杂的,不能因为某一段时间的某种特质被大家讨论就去推崇它,这就像被讨论许久的外向内向性格适合不同工作一样,这种绝对的分工思想影响之大超乎想象。

我当时也做过不少的相关测试,然后,我不认,我觉得它给的建议和我的想法不符,那么我就没认。

02

 

你要说这些标签一类的东西对我的影响深刻吗,其实还挺深的,中学的英文名Arthur,是第一位英语老师取的,据他所说是结合了全班同学的姓氏和生日、星座等因素取的,至今我也记不得当时为什么给我这样的一个称呼。

但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星座的计算是错的,就很迷幻的用自己的农历生日来算老外的星座划分(没记错是表妹告诉我的,我当时在小乡镇,她在广东,我们俩生日差了十三天),应该是初中被纠正过来的,这就导致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是射手座的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己身上找到了那一套标准,并深深的相信,而后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搞错了,然后在新的认知体系下,很多标准还是对得上的,这就很有意思了。

顺道记录一个有趣的事,我很长的时间里,都把自己的生日的农历和国历混用,这也导致我的qq邮箱的后缀是农历年份+国历月份的组合,而我刚好出生在国历和公历年份不同的时间段,每次看见我都觉得好笑。

我是07年到成都读的初中,取的英语名,在矫正了我自己的星座后,我还是相信了这个东西挺久的,差不多到高中快毕业,而后就没太关注这方面的事了,再到后面我真切的感知到这种错位时,已经是近几年的事了,贴一个12年的备忘录。

 

03

 

我当时是真的信,还信了挺久的,去找当年的空间和微博,如果没删完还能找到一些影子,后来被拉去算过命,自学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室工作了差不多一年,期间自己又乱七八糟的看过一些资料,这才有了现在的认知。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朋友要和我讨论这些东西,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直到现在我的知识储备都不足以支撑我对这个话题进行完整的论述,但记录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还是可以的。

你说这玩意儿一点用都没有吗?那我肯定得反驳你。
那你要说这类东西有多大的用,能因为一个测试改命,我劝你慎重。

谁都有迷茫的时候,而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会寻求许多的方法,各种测试、算命什么的,可以试,但别全信,兼听则明。

04

 

就像现在的我,从金钱的收益角度来说,真就不行,搞家政公司还花了不少,内心的笃定来源主要是对自我提升的信任,我相信自己在不断的学习进步,这也是我完全没法接受过于单一工作的原因之一,我相信自己的所知所学会有收获的那天,不过时间早晚。

还有挺玄乎的一点,我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听爷爷提起的,说在很小的时候给我算命,是个大器晚成的将相之才,这段话我记挺久的。

本质上我是不信算命的,上次也是唯一一次我被老爸拉去算命,先生交代的事情我也没照做,但这不影响我认可那位先生在某些方面的厉害,至今我都记得那个场景,那个我无法复述的场景。

用这样的话语给到自己一个锚点,我觉得也挺好。

05

 

再记录一个更宏大的认知,不记得是在哪看到的了,说咱们的神话体系和西方的神话体系的不同,在于我们最终还是信人,信自己,某些地区的山神土地之类的小庙,地方上的人,如果长期祭拜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也就不会有人再去,甚至会被砸了。

这一点,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你有用,那么我认,你没用,那么拜拜,我对这个的了解就太少了,但这不影响我觉得它有它的道理。

更重要的一点,是别把自己的收获完全归咎于它,考试成绩好了,去感谢不知道什么时候转发的微博也不看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付出;某段时间好像运气不好,你去怪自己当时没转发特定的文体;更离谱的是之前不知道在哪看见的消息,某位同学收到了爸妈转的大学生活费,不去感谢自己的爸妈,去转发的文字下面还愿,这不是魔怔了吗。

这也是我为什么那么讨厌网上那些离天下之大谱的塔罗牌、水晶球、面相等等,它们对那些自我认知正在逐步完善或者说身处低谷的人的负面影响让人恶心,更不要说由此衍生出来的奇怪产业。

之前的那个什么血滴子还是什么的玩意儿,搞个破壳子,把自己的血灌进去,就能把另一半拴住,真这么富足不是还有献血站吗,真就没看过鲁迅?

好的不学,全吸收糟粕了!

06

 

最后,收尾吧,《爱的博弈》是本什么样的书,一年后的今天,我差不多忘完了内容了,只记得它有许多的认知建立在更底层的知识架构上,而那些知识架构我还记得一些,这么两千多字的内容,与这本书相关的可能六分之一不到,那你说这还是不是这本书的读后感呢?

刚去找这本书的封面,看见了几个字,“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鼎力推荐”,这是不是也算跨学科的实例了。

 

再吐槽一下这破音乐系统,明明qq音乐有版权,公众号没有,将就贴一个版本吧,个人更喜欢Carla Bruni 版的the winner takes it all。

无心可猜的路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爱的博弈》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