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分享会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小伙伴们都有什么感悟吧~
本周,我们亲切温雅的张琪老师倾情分享了对《甲午中日海战》这本书的见解,让我深受感悟,细想下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书的分享方式,老师是从某一具体事物、人物或书谈起,而旁及其他各个领域,就批评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如聊天一样引申开去,看似漫无边际,或是妙趣横生的议论,或是真诚的抒情,或是切中肯繁的剖析,或是旁征博引,都体现着老师自身的雅趣。二是交流的文字。老师对文字的讲究,所准备的工作十足,内容就不多赘述,虽然这里没有堆砌辞藻,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种韵味。三是老师的幽默。幽默( humor )的本意并非是搞笑,而是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与通达的艺术呈现。我们敬爱又气质优雅的袁红玉副馆长也与我们一同讨论,令我们受益匪浅,当时的气氛愉快温馨,是个享受美好又有收获的夜晚。同时,在最后,我们一起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升华了本次的主题,明白和平与发展对当今社会、国家和国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汉教221-1李宜彬
★
“历史没有假设”,这是我在星期三的活动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在对甲午海战发生原因的分析中,我们讨论了清朝发兵的利与弊,张琪老师从战争与和平的视角,认为清朝发兵是一件错误的决定,毕竟战争使百姓生灵涂炭。《为李密檄洛州文》中描述的“尸骸敝野,血流成河,积怨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的情景”总不应当发生。而有同学则认为此场战争即使不打再往后也会有其他战争会发生。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老师向我们解释“历史没有假设的说法”。就像《大国宪章》中作者写到:“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上除道理本身外,万事万物都不只是道理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些事物或者历史事件并不是逻辑上自洽就一定会发生的。事物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无力去假设当时的历史发展,也不能去假设,没有时间机器让你穿越时空,站在事件发生之地亲眼目睹。对于历史我们做不到不愆不忘,只能将这种困惑转换为继续细致的研究历史的动力。研史而避险,追远而明心。
——法223-1 渠庆琳
\ | /
★
对于这次的读书分享会,我深有感触。张琪老师与我们分享了《甲午海战》一书,以军事技术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带我们了解这场战争。可以说对于这场战争的了解我还停留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中,知道它是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深究过它的过程。原来这场战事还有这样细节。当时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之一肯定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通过这个分享会我更深入的了解到这场战争,然后其实它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觉悟。一方面是军事技术,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因为这场战争以后就有了维新变法公车上书说明就是中国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国家的薄弱点。想去改变他,但是因为当初的力量太弱小,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祖国富强起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我们国家当时都很落后。再看看现在的中国,正是因为如此富强繁荣,才得到了国泰民安。所以我为我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自豪。即使他有一段曲折的历史,但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担当起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大任,我们青年应该为祖国奋斗,也是在为自己的青春拼搏!
——汉教221-1苏癸英
\ | /
★
文字来源 | 李宜彬 渠庆琳 苏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