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仅四十四字,却常被世人引用为治国平天下的至理之言,而深究其内核,不难发现个中道理亦能征引于个人生活发展和修身之中。于是2021年3月12日,阅心成员齐聚逸夫图书馆601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贾维军老师的带领下,共读《道德经》第十七章,品味修身的四重境界。
活动伊始,老师就对“修身的四重境界”进行了概括:其分别为自我超越、自我悦纳、自我逃避和自我厌恶。
自我超越即已无自我概念,先天本我与后天本我融为一体。其中讲到了鲁智深之例:看似粗犷、不顾世间规矩,实则为“不修之修”,如张恨水所说的“要做便做,心中无存渣滓。”
其在拳打镇关西的过程中,先是对郑屠故意刁难,激其怒气,使其不堪忍受而率先发难,巧妙的将自己变成被害者,而后在打的过程中又细数郑屠的种种恶行,让自己在围观的群众中成为正义的一方,最后三拳打死镇关西,走的时候撂下一句话,“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大步开溜,整个过程鲁智深拿捏得恰到好处。粗中有细,率性而行,此之上智,则可称为自我超越。而自我悦纳则为虽仍有自我,却能安然接受,如历史上的刘盆子本是一位放牛娃,却阴差阳错地被起义军簇拥为皇帝,面对此突如而来的殊荣和权力,其并未迷失沉沦,而是深切知道自己想谙于田野的心,多次请辞,甚至最后偷跑出去跟昔日伙伴嬉戏于田间,以暂时逃脱朝廷繁文缛节之苦,其有深刻的自我认知,若非历史玩笑,则可达到自我悦纳之境界。自我逃避即为逃避真实本我,让自己假装变得忙碌,甚至焦虑恐惧,而对此,老师提出应培植增补自身之元气,加强对后天意识的固摄,抑或“心一横”,如同仓央嘉措所说,“世间事,除了生死,皆是闲事”,则利于跳脱现实和心理困境,多些坦然和超脱。当后天意识成了主人,在我们身体内来回碾压时则成为了自我厌恶。此时,身体正常的自我运行秩序被打乱,后天意识仿佛成为“害己”之利器。
如“死囚滴血实验”,实验科学家对死囚犯宣布要将其处以极刑,即割开其手腕,让鲜血滴尽而死。后把囚犯的眼睛蒙住,双手反绑到背后,用手术刀划其手腕一下,实际并未割破,又用一盆水滴到桶里的声音来模仿血滴下来的声音,死囚无法看到真相而相信自己已被割腕滴血,过了一段时间,死囚果真死去。我们往往认为意识看不见摸不着,不曾了解它的存在和威力,但其实精神世界生病,同样也可以剥夺肉体之存在。
经过对此四重境界的介绍,贾老师即引导了成员们的讨论,让我们讲出自己关于忘我之境的事例,正如我们过去在早自习,于朗朗书声中忘我地背诵强记时,实则是一种浸淫,将自己完全沉浸于书本和朗读中,口耳心并用,在此状态下,高效且快乐的学习。
而后,袁老师亦分享了其在养花时观察到的情景,阐述了积极美好的话语对人的重要性,两盆同样的植物,对其中一盆进行赞美交谈,久而行之,就能用肉眼直接看出其长势变好,而对另一盆进行咒骂,则能看到它的逐渐枯萎,草木尚有灵性,何况是人。我们在独处或与人交往时多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赞美和积极评价,也会使自己的每一天变得更加美好,如同贾老师提到的“能量场”概念,当处于一个正面阳光的能量场时,自己就会在其中升华提高,而身边多辱骂责怪时,则会让我们的能量场变弱变低,持续处于低沉的状态。
随着时间推进,活动讨论的愈加浩瀚和广阔,泓丽同学提出“当用心去感受时,已有的认知是否会限制我们?”“用眼耳口鼻所观察到的世界是否对我们真的没有误导?”“当层层剥离之后会不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等问题,追溯“何为本源”、“何为本我”。任永明同学分享了决定论的观点:人的选择和行为都是必然。现在发生的事只取决于之前的和从之前到现在,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如同自己想点外卖,想了许久,最终选择吃面,这个决定看起来好像自由、带有随机性,但如果知道做决定之前大脑的各种参数以及大脑运行的所有规律,则可以精确地判断自己肯定会点外卖,而且点的一定是面,因为这个决定被大脑之前的状态,加上大脑运行的规律完全决定了,如同“命运”,但其实即使我们相信命运决定自己,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剧本时,也同样地生活着。因此对自己要有不消极的态度,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夕壬同学于其他同学所问的“如何看待心之寄托?”等问题提出解答:人生浮沉,如游大海,随浪而走,浪止无动,心中混乱动荡,难以降伏时,当面前漂来一架舟筏,如同渡心的“法”,则可将心托住,使其安定。正如《了凡四训》所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们与“太上,不知有之”或“帝力与我何有哉”之间的差别在于自己的心是否起伏波动,又可否“降伏其心”。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从未告诉我们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却在根源层次对宇宙人生进行了揭示,让我们据此为指导,在生活、心灵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用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映射于实践。而我们于《道德经》中可得的是一种内在智慧,如同“悟”的境界,让心灵在不断的植入程序中逐渐“格式化”,在平和的状态中积极的做事,做自己热爱且有意义之事,达到“无不为”的清空之境。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浩浩历史长河,能记入史册之人寥寥,书中之外的,是不是他们活着就没有意义?不是!每个人的人生皆为修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可能也只是特定光谱下的世界。于历史的现在,我们能做的是保持一种旷达开远的思维,取众家之长以补自身之缺,坦荡地面对内心。有问题则鉴别它、解决它,亦如同此次会议。提出疑惑,展示想法,讨论并解决。从刚开始关于修身的解读到之后关于人生的讨论,仿佛屈子之《天问》,有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也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精彩活动。
文字来源:甘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