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回了趟老家,到了县上,吃过早点,准备给家里买些东西,一路上看见几个油糕店都排起了长龙,一看那长长的队伍,原本想买的欲望便被这阵势给吓了回去。
于是,先走进农贸市场里转转,买些东西出来再看。农贸市场里也有家油糕店,也排起了长龙。自己揣摩着,等自己买好其他东西出来可能就差不多了。没曾想等自己买好东西,市场里这家油糕店已经售罄,老板正在洗刷油锅,老板娘正在和面起面。一问才知道,要买油糕还得等半个钟头,重搭台子重唱戏。父亲一生除过大肉,就爱吃油糕。况且刚才打电话问要啥,点名让捎点油糕回来。无可奈何,我只得从农贸市场出来,也加入了一家油糕店的长龙队伍后面。
油糕店位于县城古徵街的南面,店面是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店面门口挡着一张桌子,防止顾客进入里面,以防烫伤。一口大锅支在门口紧挨桌子,大锅内热油翻滚,一个个包好的白色油糕坯子被师傅慢慢倒入油锅,用漏勺扣着不停地往前推,以防粘连,也利于油糕变熟。等一个个油糕变成了金黄色,师傅熟练地用漏勺舀起油糕在手上抖下几下,发出一阵清脆的酥脆声,再在油锅边缘停留片刻,控下油,倒入一个大号的铁皮盘子。屋内支着一张大案板,案板上放着一坨醒好的面团,两边坐着五六个妇女正在熟练地包着一个个生油糕。一元两个,原本只想买五元的,经历了艰难的排队等候,不买十元都对不起这排队时间。等到我的时候,刚只剩下五块钱的,没办法,只能等下一锅了。回头望了下身后,依然是长长的队伍。只听一个人骑在电动车上靠在路边发牢骚,谁说只能今天吃,明天来买还不行,骑着电动车走了。队伍中,还有一个人等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干脆说不买了,一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油糕,实在是平常普通之物,每天都能买到。不知何时,澄县便有了端午吃油糕之习俗。细究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端午节正值麦收时节,与原先看忙罢(pa)几乎重叠,随着科技发展机械化普及,联合收割机一两个小时就把全年麦子收完,现在看忙罢(pa)已经被端午节完全代替了。现在的年轻人连看忙罢(pa)都没有听过。看忙罢(pa),顾名思义,罢(pa),完了的意思,看忙罢(pa)就是看忙完了没有,主要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居多,也有未过门的新女婿看望未来的岳父岳母,来看忙完了没有,看丰收了没有,顺便看望自己未过门的媳妇,加深下感情。澄城人很爱吃油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那时候大多数家庭到了青黄不接就揭不开锅,刚收新麦磨面炸油糕,新面劲道,欢庆丰收,款待女儿姑爷,同时也犒劳下自己。
澄城自古是个农业大县,农耕文明千年延续流传不息,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炸油糕就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最经济最方便的美食之一,因而成为家家招待客人或者上街必买的一种美食。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若是集市上没有一两家油糕摊,似乎这个集市都不完美,像没过集似的。远在北京的哥哥一谈起澄县的集市,耳朵里立马被“啪啪”的包油糕声响充斥着耳膜,那是他在外多年对故乡的最原始记忆。其实那才是澄城最具有人情味的人间烟火气息。
作者简介
袁宝宇,韩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澄城县作家协会会员,司马迁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