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知道美其所美,美在何处——四上《走月亮》教学记录

学情预览

《走月亮》是三上熟悉的作者吴然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虫鸣、鸟飞、溪流、人语,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欢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此文虽美,读着很有画面感,但是文章长,读后再来回忆讲了什么,似乎什么都记不住。这是我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课堂上,当我抛出课后习题第二题:“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没想到回答的同学竟聊聊无几。有几个孩子回答了,也只是简单几句话带过,从语言文字叙述中,丝毫感受不到画面感,更别提美感了。课后,我也找班级几位孩子聊天,问他们读后的感受。有几个孩子沉默没回答;有一个孩子说很有画面感,可当我追问,哪些地方让你浮现出一幅画呢?孩子答不出来。还有孩子直接回答了:“老师,我读不懂。”
这就是我们班的真实学情。
如何带孩子走进文本,去感受文本的美?我想应该先从读懂文本开始。读都没读懂,怎么去感受它的美呢?就像交朋友,认都没认识,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这需要一个过程。我很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因为作为读者,我也曾跟他们一样,读完文章后,脑袋一片空白。
此刻,我需要做的是先带领他们读懂课文,然后再一步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在教学时我分三步走:

一、抓关键词,读懂文本

课堂上,我们先默读课文,读完后,带领孩子走进本课词语的学习。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见过?简单描述一下。哪个你没见过,想看看画面?
洱海 点苍山
鹅卵石 小水塘 田埂 石拱桥
雪梨 火把梨 紫葡萄 油菜 庄稼 稻穗
课堂上,孩子们见过鹅卵石、小水塘、石拱桥、雪梨、紫葡萄、油菜、庄稼,也能跟我们分享在什么地方见过,是什么样的。还有几个词语是同学们口中没有提到的:如洱海、点苍山、田埂、火把梨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词。
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些词,脑海里快速有画面感?我想借助是最直观的。于是,我便带孩子们赏图,在视觉上给予他们初步感受美。

接着,听范文朗读。思考:课文中“我”在月光下走过了哪些地方?请用笔圈下来。
孩子们能够准确地圈出洱海边、小路上、溪边、田埂上、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我便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找出这些表示地点的词语后,我便把这些句子单独拎出来,跟学生合作读了句子。
读完后,我顺势总结:“同学们,”我“和阿妈走月亮,一起走过不同的地方,看到了月光下不同的景色。地点不停变化,景物也不停变化。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移步换景。”
现在请你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有印象了吗?
一孩子站起来: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一起走过洒满月光的小路,走到溪边,走过石拱桥,走过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见到的景色。
我总结到:原来抓住关键地点就能概括出文中的主要内容。

二、品词析句,激发想象

读懂课文,这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如何带孩子去感受文字美呢?品词析句是成功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意蕴的重要保证。细心品读关键句,抓住文章的核心;咂摸品读精彩句,体会文字的美妙。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1.抓文本反复处

文中出现了多处反复,如最明显的“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同学们能够很快发现它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我顺势告诉孩子们:“像这样让句子或词语反复出现两处及以上的修辞手法叫反复。它可以强化情感。”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男女生合作读。思考:你读出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什么心情?

开心、幸福、回忆……这是孩子们课堂上的答案。

我总结道到:一切都是美的。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到了吗?这样,第二处,第三处,第四处都被同学们找到了。

2.关注标点符号

在发现反复修辞手法时,有两处地方都用了相同的标点符号,你发现它是什么了吗?

同学们发现了省略的标点符号。课堂上,利用省略号让孩子进行补白。如月光还照亮了哪里?“我”和阿妈还走过哪里?发挥你的想象。

生:照亮了大青树小学的红旗,照亮了即将丰收的稻田,照亮了瓜果飘香的果园,照亮了在院子里玩游戏的小朋友……

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文章更有画面感了。

3.关注文中用词

如“淘洗”一词,非常灵动,写出了洱海的月亮非常明亮、皎洁。可用“比较”来让孩子感受。把“淘洗”和“清洗”做比较,你更喜欢哪个词?

生:清洗就是简单的洗,淘洗更显出认真,洗的更干净,说明月亮更明亮。

又如“抱”字,“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可爱。

再如“低垂”一词,写出了稻穗的动作,说明了庄稼丰收,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当然,文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品析。但是,课堂是个常数,我们要有选择性地进行。

最后,布置了一个小作业,就是课后习题第三题: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说美在哪里?

三、实践运用,感受美感

本以为自己讲得够清楚了,没想到是我迷之自信了,交上来的作业如下图:啊啊啊啊~

想到考试经常会考类似的题目,“你觉得这个句子好吗?好在哪里?”如果孩子这样去答,3分估计最多1分。话不多说,上套路!
套路一:从句式特点
从句式特点来看⼀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以下四种句式的特点: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逻辑性强,整句:形式整⻬,⽓势贯通,⾳节和谐;散句:灵活⾃然,抑扬顿挫,有⾳韵美。
再如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等的特点和作用。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和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双重否定句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
通过对各类句⼦的探究赏析,由认识句式特点,到领会表达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遣词造句。
套路二:从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等。
抓住该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加以分析就能手到擒来。
例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套路三:从选词炼句
特别要揣摩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这些词在表情达意上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文章中呈现独特的风采,品析这些词语往往能起到出奇出新的效果。如:“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摊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沙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品味这一句既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也可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还可以从拟声词“毕毕剥剥”入手。这个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南疆热浪滚滚的情景。
套路四:从表达方式
如针对描写这种表达⽅式,从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描写的⾓度(正⾯与侧⾯,直接与间接)、⼈物描写的多种⽅法等⽅⾯去考虑,运⽤⽐较完整的句式来回答。
例如:外貌描写的句⼦,就思考这句话描写了⼈物的哪⼀个⽅⾯,是容貌、⾐着还是神情、姿态等,交代了⼈物的××⾝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描写或动作描写的句⼦,就思考这句话表现出⼈物的××⼼理(⼼情),并反映了⼈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遇到⼼理描写的句⼦,就思考这句话反映出⼈物的××思想,揭⽰了⼈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当然遇到环境描写的句⼦,就要分清这句话描写的是⾃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是⾃然环境描写就会起到渲染××环境⽓氛、烘托⼈物的××情感、预⽰⼈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是社会环境描写就会有交代故事发⽣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氛,衬托⼈物⼼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
最后我想说,美文如何激发孩子美的想象,美的感受,这是个很大的话题。绝非一堂课、一篇文就可以讲清楚的。本文只是针对此课、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但素养时代的孩子,我们有义务去培养孩子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就是要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让孩子知道美其所美,美在何处——四上《走月亮》教学记录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