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读”中感悟先生形象 ——以六上鲁迅单元《有的人》教学为例

写在前面

德国有歌德,俄国有托尔斯泰,法国有雨果,英国有莎士比亚……那么中国代表性作家是谁呢?

“要懂得中国的人和事,就一定要读鲁迅。”有这么一个单元,它是小学阶段唯一一个以人物为主题的单元——六上第八单元“鲁迅”单元。

过去各版本教材中,也会有一些以人物为专题的单元,常常是将描写不同人物的几篇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物单元,而统编教材“鲁迅单元”则是围绕鲁迅一个人,组织几篇文章形成一个主题单元。

这个单元是过去人教版教材“初识鲁迅”的改造升级版。改造后的“鲁迅单元”融进了编者更多的思考和创意,进一步提升了单元的整体教学价值。其中所蕴含的选编价值和教学设计理念,值得一线语文老师深入思考和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文本价值、整合文本功能,并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课的诗歌教学《有的人》为例,聚焦“参读”这一要素,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统筹运用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体会、感悟课文,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进行探索。

一、多维解读,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有的人》可从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与阅读体验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精准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

解读人文主题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本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是小说,从文学角度,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了一个少爷的儿童形象;

《好的故事》是散文诗,从虚实角度,运用象征手法,展现了批判者形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回忆性散文,则从生活的视角,选取日常生活小事,展现长者形象;

《有的人》是诗歌,运用对比手法,从生死角度,展示了永生者形象。

本组课文旨在通过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多角度呈现一个立体饱满的鲁迅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解读语文要素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鲁迅的作品如一座“冰山”,深刻的思想往往隐藏在冰山之下。如何拉进学生与鲁迅的时空距离、思想距离、语言距离?

必须“参读”,也就是“借助资料”,才能拨云见日,真正读懂课文。借助相关资料是手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形象、体会情感是目的,培养“参读”能力是关键。

关于“搜集资料”的“年段标准”,课标和教材是这样要求的:

三年级,能运用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五年级,能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六年级,能查阅并整理相关资料,迁移运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实现了从借助资料理解词语句子到体会情感,实现了从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到方法的迁移运用,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后勾连的梯度性和序列性。

解读参读目标

目标一,创作背景。在学习《少年闰土》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老师提示的资料《故乡》和搜集资料方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年闰土的情况和二十年后的闰土家庭的变化,从而认识《故乡》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对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及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和深重担忧。

目标二,时代背景。在学习《好的故事》时,引导学生借助资料逐层解梦,如参考课后的“阅读链接”,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弄清“昏沉的夜”与“美好的梦”的真正内涵,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家国梦”的美好追求。

目标三,人物形象。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自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感知和理解文章。其次,课上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站在家人的角度,让学生深入感受鲁迅先生慈祥亲切、受人爱戴的“长者先生”形象。

目标四,精神境界。《有的人》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鲁迅有了不少了解,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本单元所学课文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感受鲁迅永生者形象,体会他的精神境界。旧知识引入,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前面课文的复习。

总而言之,通过聚焦“参读”这一要素,逐课提升学生的“参读”水平,并且将单元的人文主题与与语文要素进行实践统整,使其成为“一回事”而不是“两张皮”,使语文要素的落实像“盐溶于水”那样融入“理解作品”“亲近鲁迅”中来。

二、突出主题,整合文本多元功能

“鲁迅单元”看似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主题单元,但却是一个富含编写者意图的特别单元。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时,要潜心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最大化地发挥这个单元的功能。

用开放性思维解读教材

“鲁迅单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教师在备课、教学时,要用系统思维统整地解读、使用教材。单元各板块构成一个整体,本单元与前面各册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单元与后续的中学学习也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对于“鲁迅单元”的教学,教师要采用“前后勾连,左顾右盼”的方法,将本单元语文要素与本册其他语文要素、前面册次的语文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统整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统整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鲁迅单元”,教师的眼界与教学思路要打开,不能局限于一篇篇课文、一个个板块,可以采用问题式、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然后进行对话与分享,最后实现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借鉴、拓展设计校本课程,如冰心、朱自清等人物主题的阅读学习。这也为学生升入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打下基础。

注重阅读方法的教学

“鲁迅单元”中的几篇课文各有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用好这些文本,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与略读的方法,前两篇课文是精读课文,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认真研读,后两篇则是略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学。

人物单元学习方法的习得,对一个人的了解、把握、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如本单元从人物作品、别人的评价及其名言等路径多视角感悟人物形象。

三、层层递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鲁迅单元”本身就是一个尝试性、铺垫性的学习单元,加之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小学生较为久远、鲁迅的作品很难读懂,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不能人为地拔高,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教学的“度”。

下面我以本单元最后一篇诗歌《有的人》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鲁迅形象进行探讨学习。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单元整体解读,结合本课“自读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参读,借助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资料,感悟鲁迅永生者形象;

2.自读,发现诗歌总分结构、对比对照手法,体会其强调作用;

3.多形式读,体会爱憎情感。

其中,感悟鲁迅形象、体会爱憎情感,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阅读《小学生鲁迅读本》、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电影《鲁迅》等。

教师:ppt

教学过程

基于《有的人》教学目标,同时结合本课文的文本元素、文本功能及参读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四大板块,三读三悟,一气呵成,再通过任务驱动,达到感悟情感真谛、升华思想境界的最终目标。

板块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引读,评价人物

1.师生对读,引人物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自嘲》里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有这样一个人,他以笔为枪、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中国的“民族魂”;

有这样一个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2.出示背景,引课题

1949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先生。与他素未谋面的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目睹盛况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纪念这位难忘的前辈。

(设计意图:引用鲁迅诗句及名人评价,深情引读,并引出1949年全国公开纪念鲁迅先生的活动背景及诗人臧克家所写的纪念诗《有的人》。)

板块二:大珠小珠落玉盘——协读,发现写法

1.自读,梳理结构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将诗歌划分结构。

诗歌划分:

(1小节):写了两类人。

(2-4小节):两类人对待人民的态度。

(5-7节):两类人的结局。

总结发现:总分结构。

2.对读,发现写法

师生合作读,发现写法。

预设:对比、反复、排比节。

3.同桌合作读,教授对照

ppt出示资料袋:对比和对照

对比侧重于“比”,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对照则侧重于“照”,照是参照,就是通过与参照物的比对,找出差距, 对照是为了突出其中一方。

4.男女生配乐读,体会写法的作用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设计意图:协读展示环节,学生按要求自读自悟,多形式充分地朗读了诗歌,交流分工朗读的理由,理顺诗歌总分的结构,发现了对比对照的写法,感悟了写法的好处。)

板块三:一问激起千层浪——参读,感悟形象

1.关注标题,找寻影子

质疑:本文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可是全诗内容读下来没有一处有鲁迅二字。你从哪些诗句中发现了鲁迅的影子呢?请结合所学、所查资料说说你的理解,感悟鲁迅形象。

预设1: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品读诗句,理解“死活”

过渡:引用巴金的回忆录:“他不会死,他会活起来!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

预设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片段回顾,感悟形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救助车夫”的场景。

预设3: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借助资料,感悟形象

预设4: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结合作品,感悟形象

生总结感悟:找寻到了一个( )的鲁迅。

师总结:通过这些诗句我们找寻到了一个甘为孺子牛,为民服务的鲁迅;我们找寻到了一个情愿做野草,为民战斗的鲁迅;我们找寻到了一个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鲁迅。

2.以悟促读,抒发情感

生个别读人民赞颂的诗句。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课文及借助相关资料,充分“参读”,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顺利地找寻到鲁迅的影子,真切地感受到鲁迅“永生者”的感人形象!)

板块四:万水千山总是情——拓写,感悟精神

1.质疑,识一类人

质疑:诗题《有的人》能换成《鲁迅赞》或《纪念鲁迅有感》吗?

识一类人:例举生活中跟鲁迅一样有孺子牛精神的人以及虽生犹死、压迫人民的人。

2.拓写,表达情感

请结合所学和所了解的知识,给鲁迅写颁奖词。

3.总结,悟一种精神

学一组文,读一首诗,识一个人,识一类人,悟一种精神。

(设计意图:运用任务驱动模式,给学生搭建知识支架,拓写环节“吾手写吾心”,请学生写颁奖词,感悟鲁迅精神。)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以《有的人》教学为例,对于“鲁迅单元”中的文本元素进行抽丝剥茧,结合单元人物主题进一步整合文本功能,聚焦“参读”这一要素,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统筹运用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体会、感悟课文,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将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田:学一组文,识一个人,悟一种精神!

至此,鲁迅单元,学生在参读中感受到了先生的形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参读”中感悟先生形象 ——以六上鲁迅单元《有的人》教学为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