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理性:如何掌控情绪
卫蓝
17个笔记
◆ “暗理性”
>> 如果说我们的思维是一种理性,那么我们的情绪就是另一种理性,我把它称为“暗理性”。
>> 如果说思维的理性让人不断权衡和思考,那么情绪的这种“暗理性”会成为你的驱动力。戏谑一点说,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脑子一热”做出的。虽然有点难以置信,但是思维会让我们不停地思考,而推着我们行动的则是情绪。
◆ 当事人立场: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还有很多烦恼?
>> 道理我们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都懂的时候,我们一直是以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理解,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是我们亲身体会和经历过才能够真正明白。本能总是轻易地战胜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做出很愚蠢却很符合人性的选择。
◆ 无聊感:你想要毫无压力的生活吗?
>> 我们做一件事情会觉得无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我们心里优先级不够高,甚至被我们排斥,不愿意继续投入。
◆ 焦虑分子:为什么越焦虑,越努力?
>> 不要对焦虑有过多负面的看法。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在它出现的原因上,把注意力聚焦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思考如何才能够让心情平静下来。
◆ 认知行为技术:如何调节自己的焦虑?
>> 焦虑的意义在于调动资源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一直没办法得到解决,那么我们很容易从焦虑状态转入抑郁状态。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改变产生焦虑的环境。
◆ “好的愤怒”:如何让愤怒为解决问题服务?
>> 把握好愤怒背后的信息,是“好的愤怒”最基本的原则,否则我们极容易陷入目的失败且关系破裂的双重困境之中,而这是最差劲的愤怒。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愤怒的同时,提醒自己“目的是什么”,并在争执过程中觉察是否发生了目的转移。
◆ 边界感:如何建立边界,减少不必要的愤怒?
>> 如果你学不会拒绝,别人就无法知道你所能接受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你不会表达愤怒,那么别人很难知道你的底线在哪儿。通过示好避免发生冲突,不仅是脆弱、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征兆,还会严重损害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示好只是一种负面情绪的逃避策略,它只能短暂奏效,时间久了依然会引发愤怒和冲突。我们只有敢于面对负面情绪,才能慢慢地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果你一直选择逃避和拒绝,只能承受更多的损失。
◆ 反刍思维:如何控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 打败我们的不是负性情绪本身,而是丰富的想象力,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也是丰富的想象力。
>> 当情绪发生时,理性永远退居第二位。我们的情绪在大脑中处理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维。当我们意识到危险时,将注意力保持在危险源是更合理的做法。如果危险源一直存在,那么注意力就会本能地集中在那儿。
不过,对这种注意力本能的“朝向反射”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我们可以通过书写自己当前经历的负性事件,适当地激活尾状核的“制动”功能。因为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得处理情绪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负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代替了反刍思维的一些功能。
我们的边缘系统只能极为粗糙地加工遇到的问题,并且简单粗暴地将其分类为“有利的”和“有害的”。但是,这种二分法并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书写,可以让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重新被激活,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性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
◆ 调节抑郁:如何让自己不再害怕这种状态?
>> 凡是我们想要控制的,也都在控制着我们。我们越是排斥它,越是会造成自己的失调。
◆ 共情能力:为什么说不要随意批判别人?
>> 共情的本质是呼吁理解和包容。经历越多的人,越能够看到别人的无奈,也越能看到人性之普遍。
◆ 非暴力沟通: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沟通解决问题?
>> 非暴力沟通原则”。
描述:不带感情色彩地描述客观事实。
感受:表达对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为自己负责:理解自己的预期带来情绪而非别人的行为。
提出合理要求:合理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要求。
◆ 适可而止:不要以爱之名放纵任何人
>> 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缺乏足够的反馈,就无法通过外界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及培养自己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父母因为过于关爱孩子,担心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学坏,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 预期效应:抱最坏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
>> “抱着最坏的打算同时做最大的努力”是一种非常能够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
◆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 我们的信念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如果一件事情本来还有希望,我们却认为没有机会,那么这个信念就会让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为自己找借口上,而不是继续寻找办法。
◆ 有接受不可改变之事的胸怀
>> 所以,请相信一切都不会变好,但是一切都会过去!我们需要做的是让生活不断有新的焦点,这种焦点可以是一个爱好、可以是一个人,甚至可以是一份工作。让改变不了的事情都变成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