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应‘‘说明了什么?

昨天在杂志[书城]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深井效应‘‘,这个名字还是第一次听到。作者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原理。
一次记者问海明威对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有什么建议。海明威思索片刻给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只需要一个不愉快的童年。‘‘这句话像极了他的那篇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感言,主题就是‘‘冰山理论‘‘,他用两万个单词为[老人与海]埋下了本来可以拓张成20万字的冰山,包括一些宗教的寓意,比如老人出海的经历象征着耶稣受难到复活。至于海明威获奖以外的其经历如酗酒,斗牛,离过几次婚被法官判断为‘‘女性厌恶特质‘‘,本人于那位钓到大金枪鱼的老人是好友,他生命中最后的假日就是与这位老人乘船钓鱼。然后在住所用左轮手枪饮弹自杀。他的死应该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有一定的联系,只是我们没能看到他回答记者那句话时的表情。
这本杂志还有篇提到过巴里写作[彼得潘],作者翻译过巴里关于彼得潘的所有相关作品如笔者也很感兴趣的女主温蒂长大后发生的故事,已经改编的剧本。可以说作者是位研究巴里的专家。他提到了巴里童年的经历,比如他曾有个哥哥在十四岁的时候夭折,这个打击让他的母亲失去了灵魂般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无论他怎么把举止装的像哥哥,母亲都没有多看他一眼。于是在其作品中,温蒂给彼得的就是一种像是母爱般的承诺之爱,它就像是自然而来的但永远不会改变。彼得潘就是一个行走的‘‘永无乡‘‘,他本质亦正亦邪,那位海盗船长最恨彼得的地方不是手被他扯断扔到海里,而是他的‘‘傲慢‘‘。
因此所谓的‘‘深井效应‘‘其实就像弗洛伊德的学问,成年人的所有问题的举止或多或少都可以在童年找到根源。他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大多也是童年缺少的东西。正如那句俗话说的‘‘若不是生活所迫,谁会想把自己搞得才华横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深井效应‘‘说明了什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