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到“苏东坡”

从“苏轼”到“苏东坡”

史飞翔

今天提起苏轼人们总是强调他多么旷达、多么潇洒,可是有谁想过这份旷达和潇洒背后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心酸和恐惧,苏轼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百炼成钢绕指柔”?苏轼是人不是神,他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一样面临失意、焦虑和愤懑,一样也有人生的“至暗时刻”,面对那些超出生命承载限度的东西他一样也有认“怂”的时候。

“乌台诗案”发生后,差官前来兴师问罪的时候,苏轼吓得是面无人色,六神无主,倒是和他一起搭班子的“副职”——祖通判沉着稳健,应对得当。不仅如此,在押解的途中,苏轼甚至想投水自尽,一了百了。这说明苏轼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也有想不开的时候。

苏轼在狱中时,和儿子苏迈约定。每饭只送菜和肉,如有不测,就将肉改为鱼。一次,苏迈外出采购,委托一位亲戚代为送饭。这位亲戚想着改善一下苏轼的伙食,就给他送了一条鱼。不料苏轼见到鱼后大惊失色,以为大限将至,差点服毒自杀。

苏轼被押解进京后,立即投入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四周长满柏树,树上栖息了许多乌鸦,每到傍晚“哇哇”地叫,一种异常恐怖且不详的氛围铺天盖地,席卷一切。苏轼在狱中的牢房狭小局促、阴暗潮湿,仅头顶有一扇小窗,可以一窥外界。御史台那帮群小一心想置苏轼于死地,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尽各种手段,轮流上阵,夜以继日,无休无止,使得苏轼的肉体和精神均遭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据关押在苏轼隔壁牢房的大臣苏颂记录,苏轼当时的惨状是“诟辱通宵不忍闻”。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简直是生不如死,任你是铁打的人也会崩溃。肉体的苦痛苏轼尚能忍受,苏轼忍受不了的是精神的羞辱。士可杀不可辱!不堪忍受折磨的苏轼再次想到了自杀以解脱。他将自己常服的青金丹,藏于狱内,一旦判他死罪,便服下自尽。不仅如此,苏轼甚至还写下了两首诗作为遗言,托看管他的狱吏梁成送给苏辙。由此可见,苏轼当时是抱定必死之心的。

“乌台诗案”后,时年四十五岁的苏轼以戴罪之身,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贬谪之路。从此,苏轼就变成了苏东坡。从“苏轼”到“苏东坡”,苏轼走了一条曲折、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一次次精神蜕变,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黄州苏轼终于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影,一步步地蝶变成了“坡仙”。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苏轼”到“苏东坡”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