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胡适与溥仪

胡适与溥仪

史飞翔

胡适与溥仪相识于1922年5月17日。

1922年5月17日,胡适意外地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在电话中怪里怪气地说:“你可是胡博士啊?好极了,你猜猜我是谁?”胡适一愣,说:“您是谁啊,我怎么听不出来呢?”对方忽然笑起来:“哈哈哈,甭猜啦,我说了吧,我是宣统呵!”胡适大吃一惊:“啊,宣统?……皇上?”对方说:“猜对啦,我是皇上,你说话我听见了,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朕瞅瞅吧。”

胡适放下电话,愣在那,有点了不相信。可别是那个家伙恶作剧吧?胡适想了想,就给溥仪的洋家教庄士敦打了个电话。庄士敦告诉胡适,打电话的正是宣统皇上。原来,宫里刚装了电话,17岁的皇帝好奇,拿着电话到处乱打。由于溥仪约胡适进宫谈谈,而胡适又没有进过宫,所以他就先去庄士敦那儿打听打听进宫的规矩。胡适日记记录了进宫之前特意访问庄士敦的情况:“我因为宣统要见我,故今天去看他的先生庄士敦,问他宫中的情形,他说宣统近来颇能独立,不受一班老太婆的牵制。前次他把辫子剪去,就是一例。上星期他的先生陈宝琛病重,他要去看,宫中人劝阻,他不听,竟雇汽车去看,也是一例。前次庄士敦说起宣统曾读过我的《尝试集》,故我送庄士敦和宣统一部《文存》。这一次他要见我,完全不同人商量,庄士敦也不知道,可见他自行其意了。”

1922年5月30日,胡适与溥仪第一次会面。那天胡适费了好大周折才进了宫。胡适一个人走到神武门,但由于太监忘了告诉守门士兵,所以那些士兵死活不让胡适进去。后来,护兵见胡适一直不走,就半信半疑地到奏事处询问了一下,知道真有这么一回事,就放他进去了。胡适在养心殿见到了皇上。溥仪的样子很清秀,看着有点瘦弱,眼睛高度近视,穿着一件蓝袍子和玄色背心。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的地方放着许多书,炕上有十几种报纸,如《晨报》、《英文快报》等。胡适称溥仪“皇上”,溥仪则称胡适为“先生”。关于两人对话,胡适日记有记载:“他问起白情,平伯;还问及《诗》杂志,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他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了这个地位,还要糜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来想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他说有许多新书找不到。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到的书,可以告诉我。”同样,溥仪后来出版的《我的前半生》一书对此也有记载:“这次由于心血来潮决定的会见,只不过用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我问了他白话文有什么用,他在外国到过什么地方,等等。最后为了听听他对我的恭维,故意表示我是不在乎什么优待不优待的,我很愿意多念点书,像报纸文章上常说的那样,做个‘有为的青年’。他果然大为称赞,说:‘皇上真是开明,皇上用功读书,前途有望,前途有望!’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前途指的是什么,他走了之后,我再没费心去想这些。没想到王公大臣们,特别是师傅们,听说我和这个‘新人物’私自见了面,又像炸了油锅似地背地吵闹起来了。”

小皇帝召见胡适一事,很快被媒体炒作,文化圈更是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出现了很多传闻,如“胡适请求免跪拜”、“胡适为帝师”等。起初,胡适并未理会,但是后来事情越演越烈,为正视听,胡适写了篇《宣统与胡适》,其中说道:“一个17岁的少年,在宫里很寂寞,很可怜,想找一个人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事。不料中国人脑盘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刷洗干净。一件本很有人情味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在胡适眼里,溥仪就是一个可怜的寂寞少年,几天后,胡适在日记中为溥仪写了一首诗:“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软禁了总统曹锟,驱兵将溥仪从故宫里赶了出来,并废除了《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当时全国一片叫好。胡适得到消息后立即致信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王正廷:“先生知道我是一个爱说公道话的人,今天我要向先生们组织的政府提出几句抗议的话。今日下午外间纷纷传说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我初不信,后来打听,才知道是真事。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个国际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11月19日,胡适又将这封信发表于《晨报》,结果引来轩然大波。除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表示赞成外,多数人纷纷指责,其中不乏胡适的同事、朋友,如:周作人、李书华、李宗侗等。但是胡适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胡适留学美国,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社会的那种现代契约意识。胡适自己也说过,他并不认为建立民国后清室应该保留帝号,但民国政府与清室双方的条约既已签订,而且经过了南京参议院的批准,理应履行承诺。民国方面如果对这个优待条件不满意,自然可以加以修订,前提是它必须坐下来与清皇室重新谈判,以达成新的协议,在双方未达成共识之前,必须按原协议执行。“政府首要的是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如果你不去遵守你的法律,那么就没有人去遵守这个法律。”遗憾的是,胡适为溥仪的辩护引来了全国知识界的一片炮轰。溥仪最终还是被赶出了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史札记:胡适与溥仪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