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民与关学研究
史飞翔
陈俊民教授1939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华阴县(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华阴地处河岳之间,华山雄踞其南,黄渭萦绕其北,东据晋豫,有崤函之险;西去陇蜀,是通衢要冲,素有“关中要塞”、“三秦门户”之称,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名人辈出:“关西夫子”杨震、文学家杨修、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清代学者王宏撰、王宏嘉等。宋代隐士、学问家陈抟,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等都曾在这里潜心研究学问。此外,华阴为申颜、侯可“华学”的诞生地。“华学”与关学有重要关系。陈俊民生于华阴,长于华阴,长期以来饱受“华学”影响,久而久之,遂对关学也产生了兴趣。
20世纪70年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便希望陈俊民能对关学做出研究,为此他特别赠送陈俊民一部他自己收藏的《正蒙初义》,期望陈俊民能以十年功力完成“正蒙集释”。与此同时张岱年还推荐陈俊民赴慕尼黑大学帮助德国学者翻译张载《正蒙》。
陈俊民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关学”的研究,苦心孤诣、不遗余力,堪称“关学”研究第一人。陈俊民对关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对关学的宏观研究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1981年,陈俊民应邀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会上陈俊民提交了论文《关学源流辨析》。该文首次厘清了关学的概念,提出“关学不是‘关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的‘关中理学’”,这就等于从立论上对关学进行了破题。此后,陈俊民又相继写了《关学思想流变》、《关学研究与古籍整理》、《论张载哲学的逻辑范畴体系》、《张载与康德的道德至善理想追求》、《吕大临易学思想及关学与洛学之关系》、李颙其人其学与其书》等重要论文。陈俊民对关学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张载哲学与关学学派》一书。陈俊民在整理缕析关学典籍的基础上,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着重探讨宋明理学思潮中关学学派的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过程,主要剖析了关学领袖张载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思辨逻辑,以求把握关学学派思想的显著特征及其与整个理学思潮发展的共同趋向。全书共分三部分。“总论”部分辨析了关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本论”部分按照张载其学的逻辑进程,依次论证了张载确立“性与天道合一”的关学主题;张载追求“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和“孔颜乐处”的自由人格;张载以“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结构原则,构成了“气——道——性——心——诚”的哲学逻辑范畴体系。“附论”部分考查了张载之后,北宋陷于“完颜之乱”、关学几乎“百年不闻学统”期间,以“道德性命之学”标宗的世俗化的全真道在关中崛起,并炽传北方的思想动向,从这一侧面展现出宋元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归总为对“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其次是长期致力于古籍文献整理,对关学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陈俊民认为关学研究最大的问题是史料问题。任何扎实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基于此,陈俊民花费了几十年时间,一直在收集、整理、点校关学典籍。先后整理出版了《关学编》、《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关中三李年谱》、《二曲集》、《张载全集》、《冯少墟集》等。众所周知,点校古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因为古籍整理属于文献学范畴,任何一个大家整理古籍,都难免不会出错,这就像“尘埃风叶,随扫随有”,往往是出力不落好,所以鲁迅先生才会讲校点估计“往往害得有名学者出丑”。校书是一件蠢事,但却是治学之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文本,其它一切都是空谈。所以,陈俊民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进行古籍整理。20世纪90年代,陈俊民在浙江大学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来校点《朱子文集》。此间,他深居简出。
从踏入关学研究的第一天起,陈俊民就有一个宏愿,编纂一套能够传世的《关学全书》,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依然为此辛苦奔波。陈俊民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自己所献身的学术事业从不悲观,对他要完成的《关学全书》的编纂与研究也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