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早56.2KG,昨晚吃了半罐紫衣腰果儿,一根香蕉。
今早56.4KG,体重稳中有升啊。
昨天早上各种打喷嚏流鼻涕,吃了一片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后,一天都昏昏沉沉地犯困,晚上21:30就睡着了,一直到今早上7:30起床醒来,睡了10个小时,中间4点多5点多上过厕所。今天依然觉得脑子不清爽。以下文字是昨天下班路上想到的,发的语音,回家没整理就困了。今天才整理好。
记录一下这几年我读书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填补大脑空白。
我是觉得大脑里有很多的空白,所以读每一本书就觉得填补了一个空白区域,增加了一个知识点,让大脑以前的空白区充盈起来,单调的地方丰富起来,干瘪的地方鼓起来。以前大脑里不存在的那些个东西,现在有了。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我想营造自己喜欢的生活背景氛围。
这跟价值观有关。我的价值观是尽可能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充满自己喜欢的美景。可以说非爱非美勿看,非爱非美勿听,非爱非美勿言。
前阵子有个老群里的人加了我微信,一上来就向我发他写的书法,这恰是我最讨厌的,以前看他发群里我都烦死了,现在他又亲自送到我面前来了,太讨厌了!二话不说,我直接就把他删除拉黑。我的环境建设我说了算,不喜欢的人和事就删除和远离。
对我来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所以,选好一本书这段时间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想像,就相当于选择了这一段时间生活的背景图、生活的底色、生活的氛围。多好玩,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的影响和干扰。多主动,生活的图景可以由我自己来掌控。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的阶段,想要一种新体验。
打开一本新书,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还会有未知的惊喜。尤其是从来没见过介绍的,没有人推荐的,完全未知的一本书,那样打开的话,我会带好奇和兴奋去读。这种感觉也是挺奇妙的,非常期待,非常好奇,非常享受。
因此,在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对写书的那些作者们表示一下感谢。尤其是感谢那些敏锐的敏感的作家们,向我们呈现了世界上我们自己不可能发现的东西。正是依靠了他们的眼睛和笔触,我们才丰富了自己的感受,所以要感谢他们。他们一般是文学艺术家。
第二个要感谢那些思辨型的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深刻,启发了或者延长了我们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第三个是感谢那些博学的人,他们带着我们去认识一个广阔的,博学的,复杂的,多维的世界,在他们的眼睛里,在他们的笔端,这些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得结构化起来,有条理起来,有因果关系起来,世界不再是那么杂乱无章,这让我们心里感到非常的舒畅,让我们不再那么因为混乱无序而焦虑。
这两类作者一般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等等。
我现在在看《利维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相当于读书的第一阶段。就是填补了大脑的一片空白区。因为我在很多地方都见过利维坦这三个字儿,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貌似高大上的样子,不明觉厉。那么读完这本书我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了。它是讲国家的诞生以及神权不能高于主权的一些辩论。作者霍布斯都是依据的《圣经》来推理和辩驳,我有时候觉得他这种一本正经的辩论也挺好笑的。
因为《圣经》这本书本来就是一帮信徒一帮牧师,共同攒起来的一个神话,一个基本能够自洽的神话故事。所以,霍布斯费劲巴拉地和神话掰扯较汁,认真得不是地方。但也许对那些相信《圣经》的人非如此不足以有说服力吧?
我有时候会惊奇于人类,对这种虚拟东西的崇拜和信仰乃至执行,远远大于对实物的崇拜、信仰和执行,有时候虚拟的东西看似好像很难理解,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它反而比实物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心。所以虚拟的东西,也许不像它表面看起来那么复杂。因为人心本就像复杂的核桃仁,简单的直线或实物根本匹配不了它的需要和饥渴,必须要靠脑补和无穷想像的东西来投喂。
《利维坦》这本书成书于370年前,同时代我们国家是明朝,我们的作品有《天工开物》这本偏技术科学的一本书。
我在想我们东西方人的差距在哪里?人家英国这个作者已经在论述人类、论述政权的产生,政权的类型,以及神权和政权的关系,而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著作。人家英国人已经非常严谨地对这种词汇、名词定义进行分析讨论,而我们还处于那种陶醉于文人墨客形容词比喻的大而化之的语境状态之中。
还有一个差距就是契约这个观念。早在旧约的时候,犹太人他们就有“约”这个观念,就有约定,就有守约,这完全是一种商人思维,他们甚至跟上帝去订立约定。然后订立了约定以后,就要信守这个约定,那什么人之间才会有约定?一般常见的就是做生意的,这种商人之间,有买卖的,有这种契约约定,合同,这就牵扯到信用,那么在“约”这个基础上进行生活和工作。
而我们这个农业国家,几千年来都是重农轻商,商业不是没有,是有的非常不重要,被轻视,被边缘化,那么大多数人不涉及到商业,所以无所谓守约。约定,签约,守约,这个就是约,这个要讲信用,合同约定这种玩意儿只在少部分商人中间会有流行,在商人中间会有这种思维,而在绝大部分90%的农民心目中,这种约的信用的东西就很淡漠,或者根本不存在。那么这种商业的约定思维就会影响到我们国民的这种心态和国民的观念。
以至于影响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你会发现我们没有长期坚实的商业的基础,没有商业思维几千年的长期熏陶,没有这种信用的培养,那么就有很多假冒伪劣、造假、剽窃等等现象大行其道,而且大家都不以为意,不当它是个事儿。或者毁约,不拿这个约定当回事儿。只不过是在儒家的这个语境里头有一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靠这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或者形容高层人士说“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就用几个词汇来治理社会,这显然是不够的,和尚会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这种还是不规范的,全靠道德层面来约束,来守约。对约定讲信用这种事儿根本就没有上升到社会治理和人际交往这个层面,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中华民族跟西方世界最大的这种心理差别和观念差别。
皇帝说的就叫金口玉言,也是用他的地位来把他的话捆绑在一起,让他说话算数;一言九鼎,就是把高层职位的人,用吹捧的方式让他守约,一句话相当于九个鼎,就是跟职位,跟这个道德绑架在一起,迫使他来守信守约。
秦国开始的时候,也因为守约而使国威大振,让人家把一个木头从北门扛到南门,就说赏50金,开始大家都不信,后来真有人(估计当时也叫二杆子),他就说试试,他信了,他把这根木头扛从北门扛到南门,果然那个有关部门立即赏给他50金。他的重赏很快兑现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守约履约行为,极大地激励了老百姓和将士们,这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看,一下子这个国威就大振,秦国很快统一了全国。
所以可见,在当时的中国,我觉得说话不算数的国王肯定大有人在,说话不算数的一定人很普遍,所以秦国来了这么一出,说话算数,有约定守信用,就一下子让民心所向,激励了大伙。你看看这个号召力也太大了。老百姓,其实全世界东西方的人都一样,都对这个守约守信用是一样的,就是对信任是一样的渴望,但是,在我们国家,在那个秦国的时代,你就守了这么一次小信用,就能带来那么大的杠杆效应,带来那么好的效果。
对于不守信用的那种例子和惩罚我没有研究过,但是我记得小时候看古书时,里头好像挺普遍的,曾经说过什么后来反悔了,因为反悔,而起了邪念,起了杀心,起了偷盗之心等等,特别普遍,就是人性特别恶,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我觉得还是我们农业社会的这种特点导致的,就是重农轻商,缺少商业的这种守约训练,信守诺言训练,守信用训练,守合同训练,缺少守约的几千年的教化,欠缺这个东西。
再看人家《圣经》,这个犹太人的旧约,你看里头就有个约字,后来的基督教的新约也有个约字,整个西方文化里都有这个约,就是人家对这个约特别地重视,对这个约定、条约特别重视,甚至把这个约还放到一个柜子里保存起来,把这个约柜抬放到神庙里头,专门有专人把守敬拜,可见多么重视这份合同,多么重视这份合约。
我们可能吗,不可能。我们先得改变多数人说话不算数的恶习。印度情况更严重。这就根苏三说的大文明有关。整体文明程度低下的话,啥啥都不行,啥啥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