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以下内容节选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美】的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

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他的某一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行为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一个特定行为或态度,比如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的不可避免的反应,那么,对这个具体行为进行判断的不确定性就荡然无存了。

孩子的这种反应仅仅意味着他不想上学,也不想努力完成学校的任务。事实上,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坏”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对学校要求的拒绝。

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行为症状,逐渐堕入不可救药的境地,甚至不仅没有进步,还在退步。他越来越乐于成为一名小丑,不断地捣蛋戏虐,引人发笑,除此之外,无所用心。他还会激怒和招惹同学,旷课逃学,或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

(个人书评:不要以为所谓的“差”学生对自己没有要求,其实他们同样渴望自己能够优秀,换句话说——每个人都需要证明自己还不错。很多孩子拒绝去学校,只是不想每天都在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环境当中——想想那些不愿意回家的丈夫吧:是什么让他们逃离家庭?难道不是因为无法在家庭中获得价值感和被悦纳的快乐?

而巧合的是:在我接触的拒学少年案例中,往往确实有一个以各种方式游离于家庭之外的父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联想:到底是父亲逃离家庭责任的示范作用在影响孩子呢?还是孩子抗拒学校的行为呈现出家庭系统中那些亟需打破的困境?又或者,两者皆有,且相互作用?)

我们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它有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也有责任使他们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并确保他们在社会的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学校的作用,我们就会认识到,学校总是试图按照各个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

学校在历史上曾经先后为贵族、教士阶层、资产阶级和平民服务,也总是按照特定时代和统治阶层的要求来教育儿童。

今天,为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理想,学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因此,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是独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那么学校就得作出相应调整,以培养接近这种理想的人。

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目的。学校必须清楚,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教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

这些学生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并不必然弱于那些正常的儿童。他们只不过把注意力转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

他们相信,这些事情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且不管这种相信是对还是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早年曾无意识地在这些领域进行过摸索,并获得过成功。

因此,虽然他们不能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不过,他们可以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将。教师(及其父母)千万不要轻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

如果教师(尤其是父母)一开始就从孩子某一方面的长处出发,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

这犹如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

因此,既然所有的孩子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人为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判标准。

从学生方面来看,这些障碍还反映了学生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便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在这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中,他们难以获得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怎么做呢?

他会想到逃避。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孩子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为,如顽固和无礼,这些行为自然不会赢得教师的赞扬,但却可以吸引教师的注意和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因此会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个人书评:人人都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们,其实更需要其他方面的成就感。假如成绩不好,那么有其他特长也能让孩子们保持自信。那些喜欢网络游戏的孩子们,正是因为游戏可以让他们获得胜利感。试图切断网络来逼迫孩子们远离手机或者游戏的方式,实在不如引领他们去拓展尝试其他更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音乐、绘画等,甚至劳动。)

文字:摘录自实体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