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7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85) 评论(0)
悲观是一种习性,也是一种选择
1965年,22岁的作者和他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动物是如何变得无助的。
在实验中,他们让第一组接受电击的狗跳过矮闸,用鼻子去推墙上的一块木板就可以让电击停下;第二组狗所受的电击的强度、次数与第一组相同,但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电击停止;第三组狗不接受任何电击。
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想: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在几秒内就学会了跳过矮闸,让电击停止;但第二组的狗意识到无论怎样做,电击都不会停止,于是它们选择放弃,不再做任何尝试。
作者将第二组狗的表现称为习得性无助,并指出无助感是在一次次失败后学会的。后来,一位研究生唐纳德·广户把这个实验应用在人身上,得出了和作者同样的结果:人们在一次次受挫中学会了无助。
作者结合当时流行的归因理论,提出人们对不幸事件的解释风格表明自己是悲观者还是乐观者。
悲观的人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是永久的,在各个层面上具有普遍性,而且大多是个人的原因,因此会长期感到无助、绝望;
而乐观的人相信厄运只是暂时的,是有特定原因的,不全是个人的错,因此他们会用乐观思维抵制无助感,努力克服困难。
思维上的差异让人们对厄运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做出不同的应对行为。比如,同样是失业的两个人,悲观的人会认为“我完了”“我什么都做不好”“都是我的错”从而心情郁闷、一蹶不振。
而乐观的人会认为“我可以再找其他工作”“这份工作确实不适合我”“不是我的原因”从而重新择业,对任何事情仍充满激情。
正如丘吉尔所说:“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到危机。”
习得性无助的经验让人用悲观的态度应对挫折,然而悲观只是一种选择,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选择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挫折,人们会继续尝试解决问题,突破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