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杨绛的“愧怍”
——《老王》教材解读
城阳第十一中学 伍玲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单元的导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这段导语的引导下,很容易就能解读出这篇课文的其中一个层面,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低微、生活艰难、居住条件恶劣、有生理缺陷、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最终孤独终老的不幸者。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给钱先生看病的钱不够;受了“我们”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我们”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我们”,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而老王之所以这样善待“我们”,恰恰因为“我们”一家也是一群善良的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儿,照顾老王的生意;“我”女儿知道老王眼睛不好,有夜盲症,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吃;老王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坚持给他钱;“我”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之后,担心他生意不好做,问他是否能够维持生活;老王送“我”香油和鸡蛋,“我”坚持给他钱。老王和“我”的交往体现了以心换心,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爱心回报爱心的人间至情。
以上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其实仅仅通过“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老王怎样对待杨绛的?杨绛怎样对待老王的?”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比较容易的解读出来。要读出老王的苦和善,杨绛的同情、关怀,是没有多少难度的。如果课堂上主要围绕这些来分析,品读,肯定是不够深入的,只能算是文本浅读。
要想深入解读文本,除了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阅读完课文就能明白的内容,那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重点还是是开启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其实,文章结尾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是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课堂切入点来做深入解读的。为什么“愧怍”?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及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关于“愧怍”一词的解读,应该是多维的。首先,“我”发现自己没有能够站在老王的立场上,去真正体谅老王的情感世界,所以愧怍。老王对“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对他的帮助,他是真心实意想要感谢和回报的,这种回报是无私的,比如送钱先生去医院看病,不肯收钱,比如在临终前一天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们”吃,并不想要我们用钱来对等酬谢,但是“我”却都选择一次又一次地用钱来回馈,“我”的本意并不是侮辱他,“我”是出于对老王的同情和帮助,觉得老王不容易,觉得这也是一种所谓的“善”。殊不知,这样做,没能理解老王的真心,实际上只是一种同情,没有给老王真诚平等的关爱,没有给老王人格上的尊重,这种同情或许给老王带去了心灵上的伤害。尤其是老王临终前给我们家送鸡蛋和香油,其实可以算是和最尊重、最亲的人的一场告别,“我”要转身进屋拿钱,老王赶忙阻止,“我”却还是执意拿了钱给他,老王只能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默默地离开,心里大抵是很失落的吧。
其次,“我”发现对老王的关爱不够真诚,不够深入,所以愧怍。坐老王的车,只是为了照顾他的生意;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坚持给他车钱,只是同情老王,不能让他白忙活;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看着直僵僵的形容枯槁的老王,也没请他进门坐坐喝口茶水,看老王一级一级下楼,虽然担心他会半楼梯摔倒,但也没想着去搀扶一下;老王死后十几天,才从老王同院老李那里打听到老王已经去世的消息。可知,“我”平日平时对老王只是一种关照,一种廉价的同情而已,而非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关爱。
杨绛说过:“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是要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人生来平等,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作为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绝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杨绛先生也是想通过《老王》一文,呼吁作为幸运者的我们能站在人格对等情感对等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真诚地去关爱那些不幸者,使他们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人情上的温暖,如此,相信这份“愧怍”会越来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