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门艺术——脞谈弗洛姆《爱的艺术》

爱是一门艺术

——脞谈弗洛姆《爱的艺术》

城阳第四中学 巩在兴

闻言世间万物之运行皆有其内在规律,唯爱深奥,如挂角之羚羊,难于求迹。它维系于天,无法为个人所把握,盲目探求只能如暗夜行船,浮木漂波、迷失自我。似乎只能凭借上天垂怜,我们方可一逞其快。
然而爱果真如传言所说难以把握捉摸么?如果爱只能为世人被动地感受而不可被把握和创造,那它必然是浅薄、虚假的。现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打破世俗传统之桎梏,昭示世人“爱并非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快感”,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这扭转了千百年来人面对“爱”这一问题时的被动局面,使人的力量于其间可以真正得到发挥和延伸,让爱不仅可以为人所体验,而且可以为人所把握,乃至为人所创造:真爱不必感于宗教崇拜式的虚幻之至诚,寻常视之,凭借个人的“知识和努力”,循迹亦能发其于幽微。
爱存乎亲人、友人、恋人乃至陌生人之间,于其中又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爱的表现形式虽然看似纷繁难以琢磨,但它们在本质上却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弗洛姆在本书中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分析了各种爱之间的差异,探寻并揭露了它们外在差异之下所隐含的相通之处。
爱之于年轻人,往往表现为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情感冲动。根据弗洛姆的理论,这种冲动并非因为爱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迫使他认识到自己客观存在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存在,并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以及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的孤弱无能。而这一切则引发了人类意识中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置身其中,世界就是一座不可忍受的炼狱。对孤独的恐惧,迫使人类与外界在精神上建立“统一和谐的状态”来摆脱这一可怕境地。与外界建立这种联系的过程,即是追寻爱的过程。
弗洛姆将爱视为一种艺术,虽然拉近了人与爱两者之间的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爱变得低廉到可以随意获得。爱依然高洁神圣,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竭诚追求。因此这场克服孤独的寻爱之旅并不轻松。许多人为了摆脱孤独,获得归属感,抹杀自己的个性,努力向外界看齐。现实也正是如此:我们最终淹没于群体之中,成为其中整齐划一的一员,那曾经不可抑制的情感冲动也慢慢消亡。
通过扼杀自己的个性与外界保持一致所达到的这种和谐统一状态并不会维系太久,因为委身于群体之中,彼此间是冷漠的,我们并不是被爱的。弗洛姆认为爱在本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爱形诸外,是一种强大的、可以创造爱的能力。个体被爱的前提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爱、能爱别人的人,爱如绘画、音乐等艺术一样,要想真正地去爱别人并为别人所爱,就必须要掌握爱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以成熟的心态去认识并丰富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每当谈到爱这一话题,总会联系到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弗洛姆这本书,对我们教书育人亦多有裨益。随着年岁的增长,中学生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开始迅速发展,步入青春期,也仿佛由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了心中的魔鬼,性情逐渐变得不可捉摸、桀骜难驯。许多教育者视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洪水猛兽,头疼不已。所谓的叛逆,不过是他们内心自我整合的过程。他们感到孤独,找不到摆脱的方法,便做出各种尝试,为追求“统一和谐的状态”努力与外界建立联系。爱之于他们,是梦想抵达的心灵彼岸,是在绝望中挣扎的呐喊。我们要把握住他们的这种心理,了解他们的渴望与诉求,把他们从黑暗和孤独中解救出来。我们对他们的解救——这种爱——绝非是出于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下的由教师主导的单方面的施加。
弗洛姆认为拯人于绝望孤独的爱是持久而成熟的,是外向而主动的,是给予多于索取的。这种爱的建立离不开“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四要素的培养于中学生摆脱孤独至为重要,而这四个要素的实现,如艺术创造一般,要有相应的“规范”“专心”和“耐心”。即潜心内守,把注意力倾注在正在进行的事务上,专心的同时也意味着要独立。独立的能力在克服孤独中尤为重要,它避免了个体被扭曲而草率与外界结合,避免了他单一依靠外界的寄生局面。
个性并非灵魂自由的必然结果,而是灵魂交流后的必然表达。因此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保护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学会去爱,学会去创造爱,定然能帮助他们挣破磨胸的铁链,解脱深受孤独折磨的自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爱是一门艺术——脞谈弗洛姆《爱的艺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