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鲁迅故居
作者:汤深礼
和很多数人一样,我对绍兴最初的印象,是来自鲁迅先生笔下文字中的描写,受先生文章里故人旧事的吸引,也想亲自去看一眼那江南的水巷、石桥、乌蓬船,亲身去体味一下先生笔下原汁原味的民风民情,感受淳朴浓郁的绍兴民俗。二十年前,曾为生计从柯桥到绍兴寻找鲁迅的踪迹,在鲁迅故居前留个影便匆匆而去,未能静下心来品读,感觉走马观花,神马浮云;去年金秋十月,我随小马背包客再次来到绍兴,拜谒鲁迅先生的故居,细心品读,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代文豪笔下的当年景致,心中由然升起了一种敬仰之情。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我们踏上少年鲁迅行走过的小桥,欣赏溪流中头戴乌毡帽,脚摇乌篷船,柔情似水般的南国风情。热闹的街市上虽然没有车水马龙,却也人流不断,街道两旁是蕴含乡土情韵的古建筑,店招酒旗临街依次挂起,饭店茶铺顾客盈门,走在街上,远远的还能闻到空气中有一种奇特的气味传来,走近才知,原来是街店中的黄酒与现炸的小吃“臭豆腐”掺和在空气里挥发出来的味道。
绍兴是真正的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更适合于孕育硬骨头精神的鲁迅、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女中豪杰鉴湖女侠秋瑾。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东昌坊口,入口处有一堵4.5米高15米长得花岗岩背景墙,上刻“鲁迅故里”四个大字,画面由鲁迅胸像及鲁迅故里典型风貌组成,景墙前有一组三味书屋老师寿镜吾,鲁迅少年伙伴闰土等青铜雕塑作品,栩栩欲生地再现了鲁迅笔下的人物。鲁迅胸像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隶书的“一”字,手握烟雾袅绕的香烟,表情自然,仪态从容,凝目沉思,表现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反映出鲁迅的崇高精神和刚直风骨。
踏着青石板路铺就的路,行走在鲁迅故里短短几百米的街道上,我们参观鲁迅出生的祖居老屋,游览先生玩耍的百草园,观看私塾三味书屋,抚摸孔乙己像,坐在咸亨酒店与鲁迅的童年生活进行零距离亲密接触,感受着先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先生家的祖居,是当年的翰林第,可以说先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了,鲁迅故居历经百年沧桑巨变过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风雨,我们依然能从旧居的陈列中,寻找出先生成长的轨迹,体味着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情境的真实写照,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先生笔下的越地风情。
参观鲁迅故里,周氏三杰现象发人沉思。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周氏三兄弟鲁迅(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常与同时代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相提并论,他们的影响都是空前的。但就文学意义上讲,宋氏三姐妹则远远无法与周氏三兄弟相颉顽。三兄弟各有所长,也各有命运。鲁迅与周作人都博有文名,是文化界的旗手和栋梁,周建人则一直夹在两位哥哥的盛名之下,夹缝之中,名位略显尴尬。世人对三位的评价也各有千秋。鲁迅身披民族魂,被推上圣坛,被万人景仰;而周作人则因为附逆,身败名裂,遭千夫所指;周建人一生谨慎,先抑后扬,看似无功无咎,终得颐养天年。同为兄弟,身世相同,命运迥异。百年之后,回头再看,套用稼轩词:了却尘世平生事,赢得生死不同名,可怜同胞生。
周氏三兄弟的成功源于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机遇,个人努力等综合因素。假如抛开鲁迅的地位,还原他的作家身份;不提周作人那段历史,再现他文化人的原貌;也不说周建人显赫的官职,以学者观之,那么我们会发现,三兄弟同宗同族,家教一致,遗传相同,相貌相近。说到成功,就不能忽视他们的勤奋,这才是他们的成功之基。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一样的努力,不停地工作。求学期间,他们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硬读出来的。翻翻鲁迅描写少年读书的作品,再看看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的状况,你就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再想想周建人固守乡村老宅,在青灯古瓦之中,自学植物学、英语,又有多少甘苦辛劳。更为难得的是,他们这种勤奋的劳作,是持之以恒伴其一生的。
时人有这么评价三兄弟的,说是: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可是,当你把他们放在一个屋檐下,退回到家庭层面,再看看三人,你会发现他们嘴上都留有一样黑硬的短髯,一样的黑眉,一样的浙江面孔,讲一样的绍兴官话,这惊人的相像后面,是他们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著作等身,一样的个性独立,一样的勤勉奋发,一样的自信好强,一样的自我,一样的自尊。
拜谒鲁迅故里,仿佛鲁迅先生依然活着,陪同我们一道前行。是的,先生没有死,他的风骨将永远留在人民大众心目之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步伐。
校对: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