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戏迷的倾诉
作者:李世平
今天是三月五日,晨光一片,干净,瑰丽。
为了一个许久的心愿,我又来到繁昌大戏院门前。我深情地凝视着,这座斑斓而显沧桑的建筑,仿佛在瞻仰一座不朽的雕像。他的容貌和气度,多么像敬爱的周总理那样的倜傥峻朗。那二边的横杠,恰似伟人的一对剑眉。
海棠依旧,物换已星移,我又像是在和一位 饱经风霜,相识六十年的老友在说话。
我默默地从右门走进大院,家属区一派要拆迁的模样。远处隔墙眺望的夫子庙,仿佛在用树叶揩拭着泪水,难道是和60年的邻居大戏院,作最后的告别?
经历了二百年的老古井,巳被废墟所埋没,走近还能感觉到,那井里的泉水咕咕的蓄涌声,似在呻吟和呼唤着。
一座四百年的䇄立,一口二百年的泉甜,一幢六十年的梨园,宛若一枚历史的纬线,将它们紧密地串连。
如今,如今戏院和古井都要走了,只留下夫子庙这位孤寡老人,此时此刻,我的心,顿有百发人送黑发人的酸楚,泪眼婆娑。
燕子飞回来了,仍在剧院的楼檐下衔泥筑巢。它们那里知道,依附的母体,早已变成一座空囊,倾巢之下,焉得完卵?
大戏院啊,你真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你纵然是一部《红楼梦》也算没有写完……
我是一个玩在大戏院,守着庐剧团,看戏听戏长大的老繁昌。
1962年金秋,一座划时代的宏伟建筑——繁昌大戏院,矗立在迎春路和云路街的交叉口。博大的剧场,气势磅礴,雄壮的楼楣上,“繁昌大戏院”鲁迅书法字熠熠生辉。走进剧场,恍如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天顶上,璀璨的五角灯星,像一座灯光照射的溜冰场。楼上的旋沿,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圆。清一色叠背椅,一开会起立,哗哗一片响。舞台宛如美丽的天鹅湖,两侧书写着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台上紫红大幕用滑轮拽启,还有二层薄帘,用作唱戏过渡。文场在舞台右边,若来大型文艺团体,乐团可放在前台大池子里演奏。后面是化妆,道具和休息室,小时候就爱探头看演员们化妆。每当演出,电铃声声急,演员穿梭如鲫,有的撞怀,有的靴子拔不上。只听最后一声铃响,大幕徐徐拉开,灯光齐闪,美丽的报幕员,伫立在圆形聚光灯中,用她甜美的嗓音,报出剧目后,一场大戏,闪亮登场。
家乡庐剧团,前身是54年发大水,组建的抗洪堵口圩堤宣传队,有杨幸班子领着王月荣,闫志明,张运寿 等一群艺人。不久成立了平民剧社。58年由杨幸领衔,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所唱的庐剧,韵味十足,艺压群芳,一戏爆红大江南北,繁昌庐剧团也就此成立。繁昌大戏院的竣工使用,从此庐剧团与大戏院,结下了数十年的渊远情缘。
那个时候,繁昌庐剧团可是家乡人民的香饽饽,团里名角荟萃,人才济济。四乡八岭,老叟幼童,都能报出演员们的名字。
杨幸老师,标志性的第一代名旦主角,她身型端庄,扮相柔美,唱腔极含庐剧韵味。只要是她主演,海报一贴出,势必窗口无缝,一票难求。
鲍仕雅老师,高大威猛,关羽气度,唱念做打,门门入髓。擅长演古今英雄豪杰,一出场,威风凛凛,嗓门宏亮,气韵充沛,能在高腔中长啸二分钟。这时,幕后演员齐声助唱,这也叫吆台、帮腔,这是庐剧的特色,唱至高潮时,台下观众站起叫好。
陈善美老师,眉目清秀,身若榴花。音质如跌瀑里一股泉水,清爽而柔绵。她表演情感真切,常扮演秦香莲一类苦角色,唱至悲悽处,她用庐剧特有的拖腔,饱含深情的配合动作,一面唱,自己也不断的流泪,台下跟她一起哭,将悲情戏演绎的泣天泪地。
张莲芬老师,大眼睛,高挑个,左眉上有一美人痣。她的嗓音独特,沙哑的唱腔中,蕴含着一种只有男声才能达到的恢宏。她还能女扮男装,像越剧王玉兰,深受家乡戏友的喜爱。
杨有余老师,当家小生。仪表堂堂,庐剧表演极有天赋。文武兼备,豪放大气。他主演的济公,猪八戎,维妙维俏,生动透顶,我们孩子们特别喜欢,常常跟着他的屁股后面转。尤其在演受冤清官时,他单膝跪地,急速颤走十多步,头辫猛甩十几圈的高难动作,赢得全场长时间的鼓掌喝彩。在他担任团长期间,参加了多届戏剧汇报、交流和会演。其中,由本土作家汪广润新编庐剧《渡江侦察记》,在芜湖市百花剧院,连演半个月,场场爆满。周边市县,纷纷求来剧本,回去参照演出。1976年,由汪广润编剧,王修林导演,谢荣卿作曲,杨有余、齐美芬等主演的庐剧《书记搬家》又一次轰动大江南北。其剧本和演出盛况,发表在当年《人民戏剧》第八期上。
张其林老师,团里奇才怪才。打小就学父亲唱戏模样,58年进团学戏。他演戏特有灵性,自悟演丑角。他一出场,就神头鬼脸,逗得小孩们前倒后仰,有的还笑偏了气。他演的孙猴子,娄阿鼠,三叉口,个个出彩。同时,他还会制作天幕布景,和古继亭,杨有余一起,揽下全部的灯光制景。
杨有朴老师,武打翻筋斗见长,孙悟空演的出神入化。其中在《沙家浜》越墙一场,他一个健子连着后空翻,身子像一个个飞旋的汽车轮,精准地凌空越过围墙。
汪邦云老师,团里承前启后的旦角名优。瓜子脸,鼻梁挺秀。嗓音清脆如莺,戏步轻盈灵动。以明快抒情见长,吐词清澈,音质婉亮。她出演的李铁梅独一无二,光彩照人。
范时云,天生美貌,扮装温柔典雅,抛袖飘逸,戏步轻盈。她的唱腔朴实圆润,吐字清晰,庐剧的 韵味醇厚十足,听起来,婉约声声,情意绵绵,让人如醉如痴,浮想联翩……
剧团还有个传奇色彩,即父子同台,夫妻双飞,父女联袂,姐妹花开。如大齐,小齐:姐姐齐美芬,呢称大齐。丰韵婉怡,落落大方。妹妹齐美珍,短发苹果脸。俩人出生安庆,父开照相馆,母为大家闺秀。大齐深造于省艺院科班。她携胞妹齐美珍,从合肥黄梅剧团,加盟繁昌庐剧团。她乃正派青衣,表演清秀婉转,细腻柔和。她在戏中揣摩角色内心,注重一个“情”字。把庐剧的拖腔,哭腔发挥到极致。她的嗓音特别柔情优美,特色鲜明,为家乡水派庐剧的发展光大,起到了一个华丽转身的作用。妹妹齐美珍扮相活泼甜美,即得姐姐真传,又花开河畔,自成一溪。如在庐剧《白蛇传》中,姐妹分演白娘子和小青,姐姐的深情委婉,如诉如泣,催人泪下;妹妹恨许仙不争气,对法海无所畏惧,一眼一怒,与姐姐的一叹一泪,塑就了完美的艺术感染力。
戴长明,佘饴珍乃是剧团典型夫妻坊。佘饴珍少女时,就入团学戏。她从花旦,青衣一直演到老旦,曾多场和杨幸,张运寿,鲍仕雅等名角同台共艺。扮演的六仙姐、王三姐抛绣球、杨二嫂等,演啥像啥。
戴长明老师,十四岁进剧团,开始跑龙套。后对文场着迷,尤其痴情鼓和板。他一心在鼓板上面下苦功,朝敲暮练,终成一代司鼓翘楚。每场演出,他坐文场中间,一切听他鼓槌指挥。锵咚锵咚……忽然双手急速地点击鼓面,猛地一敲大镲,音乐四起,跟着演员的节奏,舒缓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乐队时而像掀起急风电闪,时而又发出擂鼓交战。他刹时捂鼓,众人乐器顿止,仿佛时空在霎那间凝固。她们可谓是庐剧痴情一家亲,长女动员到剧团,74年在荻港拍彩色电影《渡江侦察记》时,一家四人都参演角色。小女四妮,也就是如今的戴蓓儿,还演过卖烟的小女孩哩。儿女们都说,爸妈一辈子都交给庐剧团了……
山杏不知春桃事,清风淡月打芦花。
阳光如玉,春花静好,家乡庐剧团又迎来第三代的梨园弟子。
刘善沐、胡霞,年轻一代的接棒人。善沐英俊潇洒,悟性过人,从师名角,汲取前辈表演精华,终成新的一代小生大梁。他和新旦林新环,配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整个芜湖地区。
胡霞,扮相甜美,舞台活泼灵秀,唱腔清脆亮丽。她的舞台碎步、甩袖、旋转亮相,极具艺术观赏力。观众看的赏心悦目,记忆如昨。
我儿时和少年,也最喜欢看锣鼓乐器表演。繁昌庐剧团的乐队,堪称江南一枝独秀。里面卧龙藏虎,琴师云集。有林新环老爸林胜奎,解放前便誉为打破南北派的一代打击乐宗师。代代相承,时至七十年代之后,老中青溶合,有司鼓戴长明,打击乐师孙以勋,女扬琴老师金韶光,二胡翘楚尤本钰,笛子锐秀姚有武等等。尤其是本钰老师,苦攀琴艺高峰,自学不缀,终成大气,98年获国家二级演奏家称号,并任省胡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余暇时间培训辅导家乡众批二胡爱好者,并经常出席社会公益演出,甘挑文场大梁。还有佘江平的父亲佘之文老师,在团里愿当绿叶,那里需要那里去,充分彰显出那个时代,庐剧团整体的主流风貌。
还有一些如星星闪烁的名字,我才知晓:谢荣卿,闫志敏,王月荣,姚仕学,张运寿,陈以珍,王修林,汪道美,施文甫,金绍光,翟番柏,林胜奎,贺家珍,郑朝昌(猫子)等等……
这是三代戏剧人的接力传奇,更是一个炳辉史册的伟大奇迹!我的感概只能流淌在文字的小河里。昨日,戴蓓儿陪着父母,邀请几代艺术家们,故地重览。当这些庐剧精英们,拥在大戏院门前留影时,所有的车辆,自动的停车,以示崇高的敬意。多么感人的一幕,心都被暖化了……。
回家的路上,我惊喜地看到,同学挚友张玉亚,汪同林,同时转来戴蓓儿写信的消息:她写给向继辉书记的一封信,引起区领导的高度关注,有了初步的答复意见。正在朝好的方向努力。大戏院啊,庐剧团,你真是一部作品,连海外的归女都挂念着你,家乡人民想念着你,你真充满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