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理想
作者:汤深礼
最近,和一位网友聊天,我问他最近在做什么,他告诉我有空读读闲书。我听后大为羡慕,在当今社会,能有时间读闲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所谓的闲书,就是自己喜欢读的书。闲书可以轻松自然地读,无忧无虑地读,没有任何压力地读,和作者交谈着读,还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进去读。我们现在常常是为了写某种东西而读书,读书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前几天,我还在本市书店上买了两本书,这是为了研究诗词格律而需要急读的工具书,读这种书,没有了往日的那种闲适,没有了往日的轻松,有的只是从书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或理论依据,或思维启发。有人把这种方式说是研究,我却觉得这纯粹是为吃饭而读书。
几年前,我因一篇苗夫杯绿色中国梦的征文稿,在文友的引荐下,加入到风起中文网会员行列。打开会员管理中心,好家伙,长篇论坛、散文文苑、现代诗歌、苗夫之韵、风起小说、倾城之恋、风起花开、风起音画等文学板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再看文章,诗歌、散文、杂文、小说、随感、古体的、现代的、长篇的、短篇的、虚拟的、现实的等纯文学原创,文字好唯美和温馨,那是我喜欢的园地,读得有滋有味,读得神思飞扬,而这种境界很久没有体会了。特别是《风起》电子月刊的创刊,打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概念及阅读习惯,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得我眼花缭乱,既好奇又兴奋,那精美的制作,图文音画,赏心悦目,我目不暇接,爱不释手,不停滴在点击翻阅。感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欣赏,休闲与养性,随心所阅,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去年初,因抗击新冠疫情征文,我从文友那里得到了“赭麓文学”平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二首古诗发了过去,不曾想很快得到回应。平台总编江总很热情,主动联系我,发给他个人简介及照片,不久两首小诗就在平台上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颇有点激动。之前,我一直看重纸媒报刊上的文章,从未关注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有点落伍了。如果说,《风起》中文网改变了我阅读习惯,那么,《赭麓》文学平台则开启了我新的写作模式。自此,我与《赭麓》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但凡有文章,常常第一时间发给平台,平台也很给力,文章章基本上在较短的时间内予以“亮相”。到目前为止,我在《赭麓》文学平台上共发表各类文章、诗歌75篇,并汇编成《汤深礼作品集》,方便查阅。难能可贵的是,每期文章平台都能精心编辑,图文并茂,有些还配音朗诵,文章推出后,得到了许多文学大咖,行家里手及文友老师的关注点评,谬赞鼓励。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在高手如林,美文锦簇中,我的拙作《2020年的最后一场雪》,被平台选为周评散文,2021年1月7日晚,由星月老师主持,赭麓文友捧场,一场别开生面的“与雪共舞”文学盛宴,让我饱尝了写作的快乐,收获了文字的丰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平台激励有关,感谢结缘《赭麓》,感谢编辑江总,感谢各位师友,虽然未曾谋面,但早已文学神交。
仔细想来,人可能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功利地读书。我们从小读书为考学,长大读书为名利,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可以自己自由地读书了,可是已经老眼昏花了。一位在某事业单位的老领导对我说,他一辈子就没有读到多少自己喜欢的书,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自由的文化奴隶,尽管学术成就很高,但他都是为研究而读书。
我平时买了许多闲书,妻子常常问我这些书都读了没有。其实,我很少读,我常常在闲暇时把这些书拿出来翻翻,算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其效果完全等同于望梅止渴。
我常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我们都在为房子、车子、名利而奔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一次,我看见路边一位修鞋的师傅,手边还放了一本《红楼梦》,我驻足停留了一会儿,我瞬间明白了许多。修鞋的师傅修鞋那是他吃饭的工作,尽管他过的很艰苦,一般人看来层次也比较低,但他也想在大观园里畅游,感受宝哥哥与林妹妹的爱情,他还有高尚的精神需求。修鞋是他的谋生本领;读书是他摆脱繁琐单调生活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他获得生活美好意义的一种方式。当然,修鞋的师傅可以不读书,他还可以养花、养狗,甚至工作之余闲逛街头,不论怎样,他都需要一种超出凡尘的理想的生活境界。
人生就像一座山,山的大半部分都在云层之下,这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发,孕育着各种不同的生命。当然,这里也会受到各种污染:下有水质污染,上有大气污染。云层以上的部分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尽管也生机盎然,引人神往,但人们却总是偶尔一游,便又匆匆返回云层以下。我明白,这山下的部分是我们生活的场所,我们不能失去它;这山上的部分是我们精神向往的地方,虽然我们只是偶尔一见,但我们在那里却可以看到别样的,没有污染的景致,所以,也万万不可没有它。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阅读与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