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孝”归来
作者:庾日升
孝,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社会风尚和责任的体现,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考量。在古代,孝道至尊,孝风盛行,涌现了不少感天动地的人和事,所谓“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倘若不孝,就是大逆不道,会倍受谴责、处处碰壁。最能体现古代孝文化的“二十四孝”就是杰出代表,经久不衰。可今天,是物欲横流抑或教育缺失,孝居然今不如古,不孝之事屡见不鲜、频频发生,人们似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令人揪心和反思。说实话,我是非常关注、焦虑、担忧孝文化传承的,常与友人提及,认为当今社会发展了,可孝文化为何“短板”,长此以往、怎么得了?故而想写点东西呼吁,尽绵薄之力,让“孝”风归来。
机会终于来了,最近读“古代二十四孝传说”,就想借题发挥,先宣传普及一下“二十四孝何许人、何许事也”,再结合自己体会谈些思考。
为便于大家了解,我只有不惜笔墨,把二十四孝说个遍。
一孝是“孝感动天”。传说古帝王舜的父亲、继母及异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不择手段甚至残忍,他是一次次死里逃生。可事后他并不嫉恨,对父亲恭顺、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人为他劳作;也感动了尧,尧不但把女儿许给他,还选他作为继承人。舜即位后,看望父亲时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弟为诸侯,没有“翻旧账”。
二孝是“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衣不解带,母亲所服汤药,他要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他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三孝是“齿指痛心”。孔子弟子曾参即曾子,少时家里很穷,常常到山上打柴帮助母亲维持生计。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手指。正在山上打柴的他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就赶紧回家,正所谓母子连心。母亲说,我咬手指是盼你回来,于是,他以礼相待了客人。他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成为修身名言。
四孝是“百里负米”。孔子弟子仲由即子路,少时家里穷,他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孝敬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看到随从的车马、粮食那么多,感慨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有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
五孝是“芦衣顺母”。春秋时的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寒冬,继母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而两个弟弟却穿真棉衣。后来,父亲知道后,要休后妻,他反而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父亲就依了他。继母得知后,悔不当初,从此待他亲如己出。
六孝是“鹿乳奉亲”。春秋时的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为此,他常披着鹿皮混在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猎人敬他孝顺,也常以鹿乳相赠。
七孝是“戏彩娱亲”。春秋时的老莱子,十分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时还常身着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父母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怕父母伤心,就地躺着学小孩哭,令二老大笑。
八孝是“卖身葬父”。东汉时的董永,少年丧母,后来父亲亡故,为换取丧葬费,他卖身到一富家为奴。一次,在槐荫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同病相怜,结为夫妇。女子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才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他,说完凌空而去。
九孝是“刻木事亲”。东汉时的丁兰,幼年父母双亡,因思念父母心切,就木刻双亲的雕像,视之如真人。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才食用,出门要禀告,回家要见面,遇事要商量。一次,他的妻子对雕像不敬,用针刺雕像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他回家见雕像眼中流泪,问知实情后休了妻。
十孝是“行佣供母”。东汉时的江革,少年丧父,战乱中,常背着年老母亲逃难,遇到盗匪要杀他,他就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他靠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对母亲所需却一一满足。被后人推举为“孝廉”、“贤良方正”。
十一孝是“怀橘遗亲”。三国时的陆绩,六岁时随父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就往怀里藏了两个,可临走时不小心橘子掉了下来,袁术见后大笑,他却镇定地说,我母亲爱吃橘子,想带回去给她尝尝。小小年纪却懂得如此孝敬,袁术被他感动了。
十二孝是“埋儿奉母”。晋代时的郭巨,父亲死后,对母亲极孝,妻子生下儿子后,担心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或许他的孝心感动上天,当夫妻俩挖坑到二尺处时,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俩喜得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养活孩子。
十三孝是“扇枕温衾”。东汉时的黄香九岁丧母,对父极孝,酷暑时为父扇凉枕席,寒冬时则用身体为父温暖被褥,孝心一片。
十四孝是“拾桑异器”。汉时的蔡顺,少时丧父,又正值王莽之乱和饥荒,他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饥。一次,巧遇赤眉军,士兵问他:“为什么将红色桑葚和黑色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他回道:“黑色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桑葚留给自己吃。”士兵感动,又送给他一些食物带回供奉母亲。
十五孝是“涌泉跃鲤”。东汉时姜诗的妻子庞氏,为了孝敬婆婆,常常跑到距家六七里之遥的江边取水,因为婆婆爱喝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俩就常做鱼,婆婆还请来邻居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他怀疑妻子怠慢母亲,就将她逐出家门,妻子住在邻居家也不忘孝敬婆婆,婆婆得知情况后,令他请回妻子,庞氏回家那天,院中忽然喷出与江水口味一样的泉水,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自此庞氏供奉婆婆不再远走江边了。
十六孝是“闻雷泣墓”。魏晋时的王裒,母亲在世时害怕雷声,每每遇到风雨加雷声天气,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不要害怕,说有孩儿在此陪伴。
十七孝是“乳姑不怠”。唐代的崔山南,曾祖母年事已高,牙齿脱落,他的祖母唐夫人极孝,每天用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曾祖母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后来,曾祖母病重,召集全家老小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也非常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八孝是“卧冰求鲤”。晋代的王祥,生母早丧,继母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可他不计较,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想吃鲤鱼,他解开衣服卧冰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十九孝是“恣蚊饱血”。晋代的吴猛,由于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父亲难以安睡,每到夏天,他就坐在父亲床前,任凭蚊虫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希望父亲不被叮咬。
二十孝是“扼虎救父”。晋代的杨香,14岁时随父到田间割稻,忽然一只老虎扑倒父亲,为救父亲,小小年纪的他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用尽全身力气扼住老虎的咽喉,老虎终于放人跑了。
二十一孝是“哭竹生笋”。三国时的孟宗,少年丧父,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咐要用鲜竹笋做汤喝,可时值严冬,哪来鲜笋,无可奈何的他,就一人跑到山里抱竹痛哭,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冒出数根鲜笋,他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后病果然痊愈。
二十二孝是“尝粪忧心”。南齐的庾黔娄,任县令不满10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里有事,当即辞官回家,果然他的父亲病重两日,可谓父子连心。医生说,要知道病情的凶吉,需要尝尝病人粪便的味道,苦就好,他孝心无限,真的去尝父亲的粪便,可味道是甜的,他十分忧虑,没几日父亲果然死了,但他的孝举令人惊讶。
二十三孝是“弃官寻母”。宋代的朱寿昌,7岁时生母被迫改嫁他人,此后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后来他在朝廷做官,发誓要找到生母,得到线索后,他果断弃官寻母,终于在陕西找到了生母和弟弟,母子欢聚,此时母亲已经70多了。
二十四孝是“涤亲溺器”。宋代的黄庭坚,虽然身居高位,却坚持每天晚上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数年如一日,实在难得。
虽然说完了,确有些累,可累并快乐着。因为二十四孝虽含有“糟粕”成分,但“瑕不掩瑜”,可以 “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对今人教育意义甚好,有助孝风归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非常契合;因为二十四孝,有名有姓,颇为真实,内容皆是竭尽全力,孝老爱亲,我想把我读完后的四点体会分享给今人,也了却了我心愿。
一是孝老爱亲要无条件、真心实意。无条件就是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利益交换,父母养我们小,天经地义当然要养他们老。真心实意就是竭尽所能报答养育之恩,照顾父母需求,甚至要善于创造条件满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看看二十四孝故事,哪一个不是如此?反观当下,孝风缺失,人们似乎自私,要不孝老是有条件的,认为“老”可以带孩子、做家务、干农活、还有不薄的财物……,所以才孝老;要不口惠实不至,说得冠冕堂皇,做得是一塌糊涂,把没有能力、没有实力、没有办法作为托词,即便具备了实力和条件,也不愿真心实意孝老。二十四孝中的古人尚且孝老如此真心,今人不觉得惭愧和汗颜吗?
二是孝老不能以怨报怨。不可否认,有些家庭情况特殊,认为老的待自己不好,或者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对老的横竖不顺眼,恶语相加,甚至不管不问,走进以怨报怨的怪圈,看看第一孝、第五孝、第十八孝,学学古人是如何以德报怨的,或许心结顿开,烟消云散。试问以怨报怨何时了?
三是孝老要抓紧时间。当下,不少人孝老观念淡薄,以“工作忙”、“没有时间”等为借口,不愿回家看看父母,不想跟他们交流,看看第四孝、第九孝、第十六孝,你一定会后悔的,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即便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还是赶快行动,从现在做起,好好孝老吧。
四是孝老具有言传身教作用。我们常说“一代做给一代看”,你怎么孝老长辈,你的下辈就会怎么效仿。第十七孝“乳姑不怠”就是一个案例。所以,你的言传身教,你的孝心归来,既是为别人,更是为自己。
孝,古已有之,今更不可缺失。让我们树立孝心、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孝归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