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李清照
作者:庾日升
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女中俊杰堪谓少见,然李清照是佼佼者,她的作品载入史册,名垂千古;她的词风婉约而凝重,清新可人。郭沫若先生《题李清照旧居》云:“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如何?冷清今日成轰然,传诵千古是著书。”她能够“今日轰然”在于她的“著书”。
李清照(1084年—1155年),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被人称之为“千古第一才女”。最近读《历代文豪传》李清照一章,似乎找到了她“一代才女”的答案。
家教熏陶。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为官是太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从学是辞章能手,写得一手好文章,常常与好友晁补之品诗论文,晁补之曾赞赏道:“为文章,日十数篇不休,如茧抽绪,如山云蒸,如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发,须臾盈卷轴。”足见其父才思敏捷,文如泉涌,作品高产。其母王氏,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写词作文章。父母如此良好的基因,必然会注入李清照的血液里;家庭如此教育氛围,必然影响她的修为,于是,读书、写字、绘画、弹琴、赋诗、填词,成为她少时生活的全部,才华横溢、聪颖睿智是她性格的化身,“自少年便有诗名”。身处京城环境和丰裕家庭的她,少时生活优雅丰富、甜水中长大,写了不少生活悠闲、热爱大自然的好词,如大家熟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浓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记述了她在一个夏日傍晚,因贪恋美景归迟,泛舟误入荷花深处,出现了鸥鹭齐飞和人舟争渡的热烈场面,争渡、争渡写得多好,洋溢着自得其乐和青春活力。良好家教环境熏陶,加上个人天赋努力,“一代才女”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正所谓要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教是关键,好家风出好人才。
琴瑟和鸣。幸福时光在流逝,李清照也出落成一个大姑娘,1101年,18岁的她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员外郎赵挺之(也是一位书法家,酷爱藏书),两人父亲同在朝廷为官,是吏部员外郎的公子娶了礼部员外郎的千金,加上赵、李两家又是同乡,所以这桩婚姻天造一对,门当户对、亲上加亲。更为可喜的是,两人婚后志趣相投,相爱无比,生活甜美,他们的美好婚姻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成为典范。赵明诚受家庭影响,在做官之余,特别喜爱收藏、鉴赏、整理古碑帖及金石,到处搜找,不惜重金,用“汗牛充栋”形容他藏书毫不为过,而且花毕生心血将所得藏书整理、编辑成《金石录》,“功夫不负有心人”,该书成为今天人们学习研究书法的巨著。夫君的喜爱正合她的心意,自然也成为她的喜爱,因为李清照酷爱读书、爱写字、爱绘画,所以两人爱好上有说不完的话题,生活上有道不尽的甜蜜,典型的琴瑟和鸣,彼此常常为得到一本好书兴奋不已,为鉴赏一本好碑帖莞尔一笑。这样的文化氛围,这样的心心相印,这样的甜蜜生活,给人进中年的李清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素养、人生见识、作词动力,使她的词进入新境界,如日中天,婉约词风也露出端倪。这期间的词大多写闺中生活和与夫君离愁别绪的,比较出名的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道出了相互无限的思念;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则道出了思念无法排遣。婚后和美日子和琴瑟和鸣,进一步涵养了“一代才女”的天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况味。
《词论》问世。她不仅写词,还从理论上思考词的地位、发展、写法等,长期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她写出了我国第一篇词学专文《词论》,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词论》充分回顾了词的发展历史,认为词发于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观点,即词要自立门户,反对诗尊词卑的旧俗,堪谓词的独立宣言;敢于对历史上词大家苏轼、晏几道、秦观、黄庭坚等人亮出自己观点、提出批评意见,显示了“一代才女”风范;在词的创作方法上提出了一些个人思考,主要是:填词要“协音律”,写作要“铺叙”,用语要“尚文雅”,情感要“主情致”,内容要“典雅庄重”等等。《词论》的问世,不仅对词的理论有了升华,更为她誉为“一代才女”提供了重要“筹码”。
词风大变。李清照一生以笔为娱,与词为伍,生活的荣辱、沉浮、感慨,尽显笔下,正所谓言为心声。她后期的生活因朝廷斗争和山河破碎而沉浮不定,如空中风筝颠沛流离。先是受党争影响和蔡京迫害,父亲罢官,公公去世,家境一落千丈,她和夫君只好回到故乡青州,夫君将住处取名为“归来堂”,她则题字,意在追寻陶渊明一般闲适生活。政治上的受挫,并没有影响夫妻感情,精神世界快活,她一边写词,一边帮夫君编辑《金石录》。后来,蔡京罢官,夫君东山再起,先后被任命为莱州知府、淄州知府,他们的生活平静而快乐。再后来,金兵南下,国家风雨飘摇,北宋亡,南宋建,她的生活与国家命运一样,变得颠沛流离、漂泊不定,为了保存好家中藏书,夫妻俩装了满满十五大车书,从青州南下运到了夫君任知府的建康,留下了文化遗产。受时局巨变的影响,李清照的眼光开始关注国家大事,词风也因此大变,从小情小调的婉约,变为关注现实的凝重,试举两例为证:一则是一首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知惭不肯过江东,讽刺步步投降的南宋小朝廷,写得豪气悲壮,至今大家耳熟能详。二则是词《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秭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整个词浓罩在低沉抑郁的氛围中,末尾两句画龙点睛,极其凝重,寄托了对故国的无限哀思。1129年,夫君去世,她悲伤至极而大病一场。随后,她随着南宋的退让自己不断南渡,去杭州,终老于临安。她晚年的漂泊之痛、失夫之痛与国家的丧权辱国之痛经常交织在一起,悲伤凄楚的心情,思国怀乡的情愫,十分强烈,经常跃然纸上,通过两首词足以窥见。其一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头三句叠字的运用,准确生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变化,历来为人们称颂,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集中概况了她凄苦的心境,分量十足。其二是《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既是对夫君的怀念,又是自己坎坷经历的总结;那“载不动”的“许多愁”,既是个人的生活悲愁,又是国破家亡的悲愁。她晚年词的内容及词风大多属于这一路,这种大变与她身处国破家亡的时代密切相关。后人评价她的词及词风都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内容多是离愁别绪,人性中最真挚的感情,词风婉约;后期内容多是思国怀乡,表现出浓厚的爱国感情,词风“雄骏”。
李清照,女中豪杰,她的才气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清澈明亮,十足的才女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