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战役的启示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孙子兵法》中,将“死地”称之为无路可走的地区,是迅猛奋战则能生存、不迅猛奋战就灭亡之地。认为将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兵们就会宁死而不败退;士兵们连死都不怕了,就没有人不尽力作战,所以陷入死地,就要向将士表示死战到底的决心。那么陷之死地都能后生吗?我们来看一下楚汉之争期间发生的两场背水之战,或许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两场战役的结果

汉高帝二年,刘邦乘项羽向东攻伐齐国之机,也率领所有反对项羽的各路大军共五十六万人,东出伐楚,在项羽空虚的后方一举攻占了楚都彭城,享有了项羽所有的珍宝美女,每天大摆酒宴,吃喝玩乐。深陷齐国的项羽,得到消息后异常愤怒,心急如焚,留下别的将领在齐国继续作战,亲率三万精兵星夜返回梦国,与刘邦大战于彭城,大败汉军,一路追杀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刘邦与项羽的背水一战,就这样在睢水东边无法避免地发生了。汉军面临着前有追兵、后无退路绝境,竟然是仓促应战,溃不从军,挤得无路可逃,十多万人只得纷纷跳进了睢水,以至于睢水都被堵塞得流不动了,是尸横遍野,刘邦大败,在老天爷突起大风地帮助下,才得以带着几十个随从骑马落荒而逃,连自己的父亲与妻子也被楚军抓获。
汉高帝三年,刘邦派韩信领兵北上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韩信在仔细派人探听的基础上,针对赵军不可一世轻敌之态,主帅成安君陈馀拒绝采用部下广武君李左车从后断粮之策,周密筹划了背水一战之计,沿河布阵。他先是派二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自己亲率一万士兵打出了大将的旗鼓,敲着战鼓开出了井陉口挑战赵军,详败引诱赵军,丢下旗鼓逃回已准备好的河边阵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至水边。沿河的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两军大战于河边,赵军却不能打败汉军。这时潜伏的二千名轻骑趁赵军倾巢出动之机,立刻快速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的旗帜,插上两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无法获胜想退回营地时,却发现自己的营垒中已遍地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大乱,纷纷逃跑,赵将虽不停地斩杀逃兵,但也无法阻止溃败之势。汉军随即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水边杀了主帅陈馀,活捉了赵王歇。

胜败的原因

两场背水一战,刘邦以五十六万对项羽三万之兵,却以惨败而告终;韩信以一万二千对陈馀二十万大军,却以韩信完胜而传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韩信破赵》中,就这两场战役进行史评说:“赵军出国迎战汉军,见到可以打赢就前进,知道难于取胜就后退,怀着关顾自身存亡的心理,没有出阵拼死一搏的打算;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在水边,士兵背水作战,不进就必死无疑,故将士们都不怀二心,抱定决一死战的信念。这就是韩信所以能获胜的原因。汉王深入到敌国,摆设酒宴,士兵安逸快乐,求战心理不稳固;而楚国凭着着它强大的威势却丢失了自己的国都,将士们个个义愤填膺,急于挽救败局,无畏惧地奔向死亡,以决胜败。这便是汉军所以失败的原因。况且韩信挑选精兵坚守阵地,赵军却用瞻前顾后的士兵去攻打他;项羽选择精兵发动进攻,汉军却用怠惰散漫的将士去应战。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结果不同的例子啊!”

两场战役的启示

应该说司马光的眼光还是独到的,史评也是客观中肯,使两场战役的经验教训,确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们对后世的启示:
一是战役胜败的关键因素在人,士气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韩信针对所率的军队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且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实情,遵循“驱市人而战之”之战术,将士兵置于死地,使人人都得为各自的生存而战,胜之也是自然之成。正如韩信战后回答将士们的疑问所说:“如果我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去了,那样一来,怎么还能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啊!”反观刘邦,虽拥有五十六万之众,却是由各路人马纠合而成的乌合之众,各怀鬼胎,他的背水一战,是逃亡途中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之战,以失败而告终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二是不能用固守的观念对待一切,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而应对。司马光在评价的最后说:“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意思说,应对事物的权变是不可预先设计好的,事态的变化也是不能事先谋划定的;而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动,应事物的发展而变化,这才是制订策略的关键。韩信的背水一战,是在探知赵军主帅陈馀拒绝了部下李左车断粮之策,得知陈要行义兵,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之后,才针对赵军的狂妄轻敌而经过周密筹划后采取的,可以说是拒敌于运筹帷幄之中,是一种有意为之的主动设计作为,取胜也就成了必然。反观刘邦,占领楚都彭城后,以为楚军深陷齐国之中,一时半会不会返回,放纵士兵宴酒作乐,不作迎战准备,岂料项羽亲率精兵星夜赶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以狼虎之师战毫无准备的散慢懈怠之军,胜之也就在情理之中。
两场战役虽已成为书中记载的史料,但它们给今人的借鉴如同眼前。而我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又是如何来对待“背水一战”呢?不管有何种心理,采取何种应对举措与路径,但应有辨证的态度、唯实的准备、灵活的方法才是必须的,也许这就是重读这两场战役历史记载所收获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文二百余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两场战役的启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