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苏轼
作者:庾日升
曾有人说苏轼是“完人”,起初我觉得有点过了,但当我读完《历代文豪传》苏轼一章后,便觉得不虚,确是个旷世奇才。作为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门三词客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作为官员,他虽起落无常,但坚持真理积极履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书画家,他是宋四家之一,创造了著名的“苏体”,画的成就也很高;作为社会人,他豪放坦诚广交朋友,将相、平民皆能成为他的知音……,是中国文明史上最接近“完人”的人,历史上没有几人能与之相比。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清贫诗书之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22岁时,在当时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荐和主考下,进京赶考,成绩名列前茅,一举成名入仕,同去的父苏洵、弟苏辙也是名扬京城汴京。欧阳修曾感慨说:“读苏轼文章,不觉汗出,真痛快!”“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提到我了!苏轼的文章将独步天下!”欧阳修的预言结果成真。自此,苏轼开始了他辉煌而跌宕的人生。
他是一个名垂青史的文学家。苏轼的诗、词、文章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彩华章。不管是到新地任职,还是任职途中,风土人情、山水之乐、离别之慨、交友之欢、人生思考、现实风云等等,皆成为他笔下的“尤物”,可谓满眼风光、笔下生辉。他留存的诗大约2700多首,大多是对社会的看法、现实的考量和人生的思考,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即便身处逆境也不灰心悲观,其诗仍表现出对困难的傲视和痛苦的超越,“一蓑烟雨任平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风轻云淡,举重若轻;诗风突破了同时代诗人生硬枯燥的束缚,内涵丰富,情感豪放。他留存的词大约360多首,扭转了晚唐以来“词为小道”、“诗尊词卑”的旧观,认为诗词同源,本为一体,“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开辟了词的新境界,对词的贡献功不可没;其词风一改“艳科”格调,关注现实,善于用典,豪放抒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大江东去》就是代表。他的文章类型多样,有散文,有史论政论,有游记小品,有辞赋,比较有名的是前后《赤壁赋》;为文崇尚文道并重,善于随着对象变化笔下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今天的人们,没有不知道苏轼这个大文豪的,没有不会吟诵他文学作品的,在各类教材中,他的作品也比比皆是。
他是一个有操守有作为的官员。苏轼同许多文人一样,是有气节操守的,所以在官场上跌宕起伏。入仕的第一份职业是大理评事凤翔(今西安西南)签判,这是一个州府幕职,尽管在幕后,仍然做了不少减负优民的好事情,故被当地民众称为“苏贤良”。凤翔任期结束后,返京入直史馆,正巧赶上新旧天子交替,年轻的神宗皇帝支持领头人王安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革新运动,朝廷内守旧派(旧党)与革新派(新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苏轼虽有己见,但没有用,加上不愿卷入改革纷争,于是请求外任,任杭州通判。杭州是个好地方,西湖名天下,他视为福地,积极履职责,做了不少利民好事,同时心情惬意放松,写下了300多首诗作。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密州地处荒凉,又逢蝗灾,民不聊生,苏轼一边体察民情,上报中央,要求减免赋税,一边作诗词遣怀解忧。1077年,苏轼受命任彭城(今徐州)知州,正赶上彭城先发大水后遇大旱,他坐镇指挥,修筑设施,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得到了皇帝嘉奖。1079年,苏轼被调往湖州知州,到任后他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称皇帝对自己是“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多少带有自己情绪色彩,被他的朝廷对手们曲解放大,视为治罪良机,认为是对皇帝朝廷的讥讽,幸亏他才华盖世,加之太皇太后及王安石等人的力保,才使他免了死罪,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受到牵连的朝廷内外大臣数十人,“乌台诗案”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分水岭。在黄州,他自诩“老来事业转荒唐”,心灰意冷,可收获了朋友源源不断的问候和资助,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更收获了文学的丰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旷世名篇,还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废地,自食其力,自云“东坡居士”,这个别号由此传开。应该说,苏轼在黄州政治失意,但生活是充实的,得到的太多。正当他准备在此安享终身时,1084年,他奉召赴汝州(今河南)就任,期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家庭突发变故,从安排全家生计考虑,他上书朝廷准他在常州居住,神宗皇帝同意了;二是不久神宗皇帝驾崩,10岁的哲宗即位,皇太后(属旧党)执政,给他仕途带来了生机和希望。1085年,在司马光的推荐下,苏轼的仕途东山再起,平步青云,先在登州(今蓬莱)任职,后回京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不久再升为翰林学士,达到顶峰。可是,文人的仗义气节,抑或高处不胜寒,他再次卷入朝廷政治斗争,因为他既反对新法,新党愤愤不平;又反对旧党不分青红皂白废尽新法,旧党也心怀不满,而是坚持真理说真话、不见风使舵,结果是两头不讨好。于是,他萌生了再度离开朝廷这个是非之地的想法,1089年,他以龙阁学士出任知杭州,故地重来,满心欢喜,他为民办实事,抗涝旱救灾,兴修水利,挖西湖淤泥建苏堤,当时的老百姓十分感谢他的善举和德政。再往后,随着朝廷风云,他在朝廷与地方为官是几进几出。1094年,由于高太后去世,哲宗(新党)执政,苏轼再度遭贬到惠州(今广东),到了惠州,他还是闲不住,为当地老百姓做事,得到老百姓的欢迎。1097年,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再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儋州(今海南),物质生活的艰苦,他无所谓,精神生活却丰富充实,儋州三年,他是农夫,自给自足;他是医生,医己也医人;他是老师,开学讲课;他是学者,著书立说,如今儋州还有不少以东坡命名的村、路、桥等等,足见他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1101年,他病逝于常州,年66岁。纵观他的为官之路,不论顺境逆境、居高处低,他总是为民办事,以笔抒怀。
他是独领风骚的书画家。苏轼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属于扛鼎人物,占有举足轻重一席,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宋四家”,书法融颜体等多家于一身,自成一家,独创“苏体”,面貌厚实而灵动,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书法思想特别“尚意”,他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心忘其手手忘笔”就是最好说明,至今有无数书法爱好者都在追随他的书法。其画重视“尚意”,追求神似,属于“文人画”,提倡“书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等等。
他是朋友如云的高人。他是文人,才华出众,文坛大伽们与他交情甚好,欧阳修慧眼识才,新党王安石和旧党司马光都对他厚爱有加,秦观、黄庭坚慕名而访。他是官员,以民为本,积极作为,庙堂之高者(当然异己者除外)与江湖之远者都愿与他交往,成为好友。他是一个仗义豪放、不拘小节、善于生活之人,人生处于低谷时,有那么多朋友来看望问候,自己还弄出了后世说的“东坡肉”、“东坡酒”、“东坡帽”之类,精神无比慰藉。
人,精力有限,生命有限。苏轼在66年的跌宕人生中,取得如此不凡成就,实属不易,令人敬仰,谓之“完人”不算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