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并峙”的陶渊明
作者:庾日升
提起陶渊明,我与许多人一样,并不陌生,读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首》等诗作,听说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说,打内心敬佩。最近,读《历代文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中陶渊明一章,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他的了解,敬佩之心更进一层,认为他身上彰显着固穷守节和开创田园诗派两个鲜明特质,前无来者,光照后人,犹如两座高峰屹立在中国文学史的绵延山脉中,脑子里情不自禁蹦出“双峰并峙”的陶渊明这样一个论断。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潜,浔阳人(今九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之所以取名陶渊明,并字为潜,是因为他生不逢时,生在一个战争不断、晋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家道没落、自打曾祖父后子孙在官场每况愈下的家庭,功名心已淡的父亲为了让他远离尘世,隐居度世,明哲保身,香火延续,采用了《诗经》中的“鱼在于潜,或潜在渊”为他取名,意在希望他如鱼儿一般度世即可。
环境可以造就人、可以改变人。正是这样一个动乱时代和没落家庭背景,使陶渊明看透尘世,有志难展,自小就把自己的情志转向热爱大自然,寄情于山水田园中;转向读文识句,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就是写照。随着父亲去世,年龄增长,无情的现实问题把他从少年的快乐梦幻中拽了回来,迫使他浑身解数要为生活谋虑,20多岁时他又娶妻生子,家境更为贫困,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他还是决定“投来去学仕”,29岁那年,他第一次出仕,做江州祭酒(职位很低),这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陶渊明从青少年时代就向往一种如鸟儿一样欢快自由的生活,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直率高洁的人格,出仕做官本非他的夙愿,只是生活所迫而已,在他的大半人生中,始终处在心怀两端、时仕时隐的矛盾纠结当中。做祭酒不久,因为不堪忍受种种约束,辞官回家闲居,写了一篇具有自己化身的《五柳先生传》,表达了他安贫乐道的志趣。他是读书人,自知“三十而立”,已到而立之年的他不能一事无成,再加家庭生活十分窘迫,于是他决定再度出仕,先后做过桓玄(桓温的儿子)幕府中的一名下级官吏,大将军刘裕的参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个时期,他虽说日子过得去,但在官场上他奔波劳累,忍辱负重,心力交瘁,又自认为道不同不相谋,于是再度产生辞官归田的想法,写下了“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著名诗句,家乡园林那么好,官场世俗实在皆可抛。他的亲友们则不以为然,认为他要以生计为重,劝他不要辞官,于是,41岁的陶渊明在族叔的引荐下,在家乡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也是他平生最后一任官职。县令只做了80多天,因为大家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他再一次气愤辞官,回家隐居,过自己一直想要的田园生活,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彻底诀别官场的态度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他田园生活的开始和固穷守节意志的坚定。
因为他重视节操,洁身自爱,不愿巴结权贵,所以,在官场他自称是“误落尘网”。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后,他如鸟儿出笼,如获新生,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心情无比舒畅。但生活终究是现实的、具体的,不全是欢乐,在那个动乱的、黑暗的年代,想要归隐田园谈何容易,自食其力必定艰辛无比,这个时期,他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有时穷困潦倒,甚至吃饭都是问题,常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尽管如此,他做人很有骨气,很有原则,再穷不能卑躬屈膝,不能失掉节气,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在归隐田园的日子里,仰慕他大名的人不少,屡屡给他抛来橄榄枝,有要资助救济他的,有邀他复出官场的,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可都被他一一谢绝,这就是固穷守节的陶渊明。但他也不全是不食人间烟火,对志趣相投者一见如故,相处甚欢,钟情于喝酒交流,常常一醉方休,颜延之就是一个,虽然颜延之在江州做官,但他崇尚气节,为人正直,与陶渊明秉性相投,经常带酒与陶渊明相饮,还为陶渊明付酒钱。晚年隐居田园的陶渊明虽然日子凄苦,但精神欢愉。随着年纪增大,加上长期的生活清贫、饮酒过度,身体日衰,427年,陶渊明终于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路,颜延之特意给这位名扬域内的大隐士敬奉了“靖节征士”的谥号,高度赞扬他无与伦比的高尚节操。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视节义如山,固穷守节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座高峰,如日月照人,令人无比景仰。
得失总是平衡的。陶渊明放弃官场,回归田园生活,钟情于隐士风范,成就了他成为赫赫有名的田园大诗人。在他辞官后的日子里,他始终在清贫中寻找快乐,在田园中尽享洒脱,在饮酒中获得新生,赋予他取之不尽的田园诗创作素材和热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垂千古的诗篇,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别,一举成为田园诗“鼻祖”,树起了他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归去来兮辞》是他辞官后的经典之作,昂扬向上,轻松明快,字里行间透露出辞官后的兴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有一种“亡羊补牢”的喜悦;“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有林有水,秀色可餐,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归园田居五首》是他隐居后成就最高、最辉煌的诗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写下了他的归耕之趣、交往淳朴、劳动实感、迁逝之悲、饮酒行乐,其后的田园诗也基本是围绕这些基调创作的。不妨摘录其中几句:“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山间清且浅,可以濯我足”等等,这些诗句平白简约,回味无穷。《饮酒》诗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他悠然忘我、如痴如醉,超凡脱俗的境界,至今常常被人传诵。《桃花源记》是他空想的理想乐园,描绘了人间的美好,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写得可谓惊天动地。这些诗作,是他田园诗的经典之作、精华之作,不少被收入教育课本中。除此之外,他还写了不少表达自己心迹、与友人别离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贴近现实,大多写他自己的耳闻目睹,生活过往;主题积极向上,精神进取,不少还具有忧民情怀;诗风清新质朴,通俗富有哲理,后人评其美学价值甚高。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他那个时代还不如他的节气出名,人们认为曹植、谢灵运、庾信成就最高,他至多是个二流诗人。到了中唐以后,他的名声大振,其中白居易、韦应物等大诗人对他的诗十分崇拜,纷纷写“效陶”诗。及至宋代达到顶峰,确立了比较高的地位,欧阳修对他推崇备至,说晋无文章,只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苏轼是奠定陶渊明诗地位的代表人物,说“独好陶渊明之诗”,当年他被流放岭南时,尽管苦闷,但因为有陶渊明的诗集在身,变得格外轻松,视他的诗是隔代知音,精神新生;辛弃疾、朱熹等对他的诗也是好评如潮。宋代是陶渊明诗歌与为人均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时期,为后来人们评论陶渊明确立了基调、提供了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