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君臣之间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享受。仔细一分析,其深层原因可能就不仅如此,对于马上得天下的君,自然深知既然我可以黄袍加身,那么他人则同样可以黄袍加身。于是君臣之间的防,就成了必然,心心相隔岂能久久不生疑?开国功臣之悲,保江山才是真正的原因。被刘邦称之为“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之死之因,也许就在这里。
忠诚的背后是不甘
韩信本就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投奔刘邦也是被迫之举,与刘邦的关系也只是相互利用而已,谈不上忠诚与否。他蹭食亭长、分食漂母、受辱胯下,却不动声色,表明他胸有大志。他杖剑从军,投在项梁之处,无人赏识而黙默无闻;项梁兵败身亡之后,遂跟随项羽,只当了个侍从脚色的郎中,虽多次为项羽献计献策,都未被采用,表明其怀才不遇。
刘邦被封汉王,率部下入蜀时,韩信弃项羽而投刘邦,只是个良禽择木而栖之徒,并非忠诚之人。而刘邦也并不赏识他,只让他做了个管理粮草的连敖,在后来因为犯法竟被判死刑,轮到他处死时,看见滕公夏侯婴,急中高呼:“汉王不是想打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才得以活命,是死里逃生,与刘邦是有怨而无恩,何谈忠诚。
韩信活命之后,再次被介绍给刘邦,仍只是被任命为治粟都尉,未发现有过人之处而被刘邦重用,后虽经萧何多次推荐仍就如故,不得已心灰意冷而出逃,对刘邦失去信心。后来,是萧何月下追回,认为韩信是个奇才,极力推荐,以“您要是一辈子安心当汉王,那您就用不着韩信;您要是想夺天下,除了韩信没人能跟您共谋大事。关键就看您怎么打算了”之语,这才打动了刘邦,才有了登坛拜将之举。韩信从此才真正为刘邦效力,虽有后来的刘邦对韩信的“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之为,也只是需用韩信为他效命而已,并未形成忠诚之基。这在后来有明显表露。
汉高祖四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打得难分难解,危机四伏,正被项羽紧紧围困在荥阳。而这时已打下齐国所有城池的韩信,却派人来请示要做齐国的代理齐王,逼得刘邦只好封他为齐王,但窝火在心中。
而此时的韩信,心里实际上也已产生动摇,犹豫不决。时盱眙人武涉的游说“如今项王、汉王两个人的胜负,全操在您的手心里。您往右靠,刘邦就能胜;您往左靠,项王就能胜。如果项王今天被灭了,那么下一个就轮到您了。您何不乘现在来个三分天下而独立称王呢”之语而动心。对齐国辩士蒯通接下来的游说“现在您带着这种使主人害怕的威名,带着这种让人无法赏赐的功劳,想靠拢项羽不信;想靠拢刘邦,刘邦怕您;您还能去靠拢谁呢?作为一个臣子而有着让主子害怕的权威,名望高出一切人之上,我真为您感到危险”之语时,更是触动很大,一连想了几天,才没有背叛刘邦。为此,韩信在最后被吕后骗进长乐宫而杀时,临死前还深为后悔地说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劝告,今天竟被个臭婆娘所骗,莫非这也是天意吗!”
在最后决战阶段,刘邦本与韩信、彭越约好同战项羽,结果是刘邦到了,不见他们的人影,被项羽打得大败。不得已刘邦采用张良之计,许诺与他们共分天下,结果传令的使者一到,他们立马就起兵进军,一战垓下而将项羽灭掉。
信用的背后是无奈
面对“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夸耀自己才能的韩信,刘邦是又爱又恨,因此他对韩信是用而不信,处处设防。
在楚汉之争中,当韩信攻下魏国、打败代国时,刘邦总是立刻派人去调走韩信的精兵。派韩信率军出征也总是用虚衔,刘邦以虚衔左丞相之名,派韩信率军讨伐攻占魏、代、赵国后,又以虚衔相国之名,让韩信在赵国组织新兵向东进击齐国,这才有了韩信后来的讨封齐王之举。
为防范韩信,刘邦还多次乘韩信不备而夺走他的兵权。荥阳之败后,刘邦将自己化装成使者入住旅馆,第二天一大早,趁韩信还在睡梦中,就闯入韩信的军营,收取了将印、兵符,随后召集众将领重新调配他们的任务,令韩信措手不及,夺取了韩信的兵权。项羽刚被消灭,刘邦就袭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为楚王。韩信对于刘邦的信用,也仅是一个用字,正如刘邦功成大宴群臣时所说:韩信等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重用他们,这才是我所以得天下的原因。现在天下已得,信用自是出现了危机,用手就成了危手,防就成了必须的。
防范的最后是诛杀
受到猜疑的韩信,被改封楚王到封地就任,只因每到下属各县视察时,总是带着一些军队作为警卫,就被人告发欲谋造反。刘邦不问青红皂白,借机采用陈平之计,以视察为由,趁韩信不备,将他逮捕。回到洛阳后,虽然将韩信放了,却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对他又怕又恨,就常常借口生病不去朝见刘邦,也不随他出行,心中充满怨恨,常常闷闷不乐,渐生背叛之心。
后来,韩信参与了陈豨的叛变,暗中派人给他送消息,与家臣们谋划袭击吕后和太子之为,被门下人告发而败露。吕后采用萧何之计,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并诛灭三族。刘邦听说后,很是高兴,仅表一点婉惜而已。
由此可见,韩信之忠也只是建在良禽择木而栖之上,但他的悲却是家天下的必然之果。虽有司马迁的评价:“假如韩信当初能学点谦之道,不以功臣自居,不夸耀自己的才能,那么他在汉王朝的勋业就差不多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姜太公这些人相媲美,并能传国于子孙,可永远享受后代的祭祀”,但未必就那么贴切。看一看刘邦对待开国之功臣而大开杀戒,就能略知一二了。韩信之悲难道不是刘邦所用、所疑、所逼、所弃、所杀吗?马上得天下的人,在家天下里又能信得几人?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朱双顶,从警近40年,头顶国徽,肩扛责任,保一方平安,卫百姓和谐。一路踏歌而行,将青春热血和大好年华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竭尽绵薄之力。如今退休,不忘初心,重拾雅趣,留下点滴文字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