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缘何能统一天下——电视剧《大秦赋》观感

秦始皇缘何能统一天下

作者:庾日升

12月岁末之际,央视8套用20余天时间推出了78集电视剧《大秦赋》,每晚两至三集不等,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并六国那段令人震撼、令人振臂的历史风云,剧情的跌宕、演技的精彩、场面的宏大,把广大观众的眼球紧紧吸引住了,人们爱观热议,收视率颇高,不失为奉献给广大观众岁末年初的精神大餐。
我也是忠实粉丝之一,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每晚必定准时收看,看着看着,忽然奇想,秦始皇缘何能统一天下呢?随着电视剧的播完,我求解的答案也形成了,脑子里蹦出几个词,即“志向、智囊、治理、制度”,觉得这几个词是一统天下关键,似乎不容置疑。

志向,是指秦始皇有不安现状的雄心、成就霸业的抱负。秦始皇年少时,也不是非富即贵,随生母赵姬生活在赵国,受人欺凌,颇受磨难,幼小的心灵里早已种下了坚定倔强、改变天下的种子。当上大王后,上天赋予了他成大业的平台,这颗种子随之日益发芽开花。他没有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是施展拳脚,有自己笃定主张、远大志向,志在把秦国做强,逐步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他没有贪图享受,花天酒地,而是经常步入灭六国“作战室”,励精图治,日夜劳作,志在蓝图变现实,努力实现自己抱负。秦始皇就是秦始皇,他心高志远,雄才伟略,久久为功,霸气十足,最终如愿以偿,成为首位天子。用今天眼光审视,磨难是最好老师,理想靠不懈奋斗。
智囊,是指秦始皇身边有一个“智囊团”,为他统一天下助生了飞翔的翅膀。在当时那种复杂环境下,在“前无古人”的前提下,想把一个国管理好、做强大,并觊觎、蚕食他国,光靠秦始皇一人是不行的,一个人的智慧、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好汉必须要三个帮”。在秦始皇身边,就有一群忠心不二的文武大臣,志同道合的高人谋士,敢于担当的先锋勇者,如文臣李斯,武将王翦等等,就是杰出代表,他们在危难时刻出谋划策,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成为秦始皇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为秦始皇平定叛乱、统一天下殚心竭虑,死而后已。秦始皇也不是唯我独尊,更是睿智过人,他爱听谏言,集思广益,常常是朝廷议政、现场“办公”;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激励文武大臣“独当一面”、相机行事。正是秦始皇身边有这样一群目标一致的“智囊团”,秦始皇也大胆放手使用,堪谓珠联璧合,强强联手,自然所向披靡,大功告成。用今天眼光看,同心同德是根本,智慧取胜是王道。

治理,是指秦始皇具有雄才伟略,心有定力,壮士断腕治内政,心无旁骛统天下。秦始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志向、有智慧、有能力、有魄力,秦国上下能对他惟命是从,敬畏有加,除了王权的威力外,很重要的是他的治理能力和人格魅力,绝非是个昏庸等闲之辈。面对嫪毐等人的狼子野心,他沉着冷静,若无其事地举办了加冕仪式,未雨绸缪地平定了叛乱,将嫪毐之流一网打尽;为安抚民心,增强国力,他下令修水渠,力求“仓廪实”,奠定一统天下的物质基础;为实现自己一统六国的雄伟大业,他也是“挂图作战”,“一国一策”,软硬兼施,瓦解合纵,分步实施,花了十年时间,才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每灭一国,无疑都是一场你死我活、惊心动魄的较量。能赢得这样的江山,实在是鞠躬尽瘁,治理有方,来之不易,值得后人称道敬仰。拿今天话说,就是要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制度,是指秦始皇眼光深邃,善于用制度管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难成大事。秦始皇在用人上,就奉行了“任人唯贤”的制度,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在平定叛乱后,皇室宗亲都向他要官,对他给宗室外的人加官进爵有抱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可他没有胆怯畏惧、听之任之,而是晓明大义、理直气壮地坚持“能者上、庸者下”,不分内外,这是何等的胆识啊。面对有的大臣提出的由来已久的“分封制”,他深思熟虑后果断予以否定,而是设置了“郡县制”,这是一种对历史制度的挑战变革,用从来没有的新制度取代从来就有的旧制度,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成为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模板”。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不易,消灭六国后,他提出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制度,力主天下大同,解决好统一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足见他的决策是何等高明。再后来,在领导体制上,他还提出了“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也成为后来封建制度的“模板”。拿今天话说,就是要勇于改革,完善健全国家治理体系。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庄襄王与赵姬之子,本赢姓、赵氏、名政。由于他以非凡的胆略、非凡的智慧、非凡的勇气,首次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朝代—秦朝,成为名垂千古,功不可没的政治人物,故后来他自诩为皇帝,借用了“三皇”、“五帝”中的各一字,也算是名至实归,毫不为过。始皇者,开了皇帝称谓之先河也,明代李贽曾赞誉秦始皇为“千古第一帝”,一点不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秦始皇缘何能统一天下——电视剧《大秦赋》观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