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丹阳镇“董永”故里
作者:伍传平
是安徽人,相信“天仙配”电影大家都看过,也留下很深印象,但是你可知道《天仙配》中“董永”的故里就在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黄塘村董山里村。不久前,我与朋友一行驱车来到这里游玩,探寻《天仙配》这一美好传说故事。从当涂趋车30多分钟就来到了董山里村,正巧当天,该村举行盛大隆重的“发谱”仪式和“唱戏”活动。“天上仙女下凡处,人间爱情第一村。”在该村村头矗立着一块巨幅广告牌;“中国董永故里·丹阳镇董山里村”一排宣传标语夺人眼球。广告牌上,记载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介绍了董山里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所见所闻,处处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中国“孝道”文化。
董山里是个不太大的村子,全村都董姓。如今的董山里村共有93户人家,人口300多人。在村头,随便挑一位村民,问及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能侃侃而谈,言语之间流露一些自豪与自信。董山里村族长董仁保虽然识字不多,但对家中珍藏的四卷《董氏宗谱》却视若珍宝倍加呵护珍爱。这是一部修纂于民国三十四年、被董氏族人秘密珍藏的家族宗谱,其中确实有关于董永的记载和叙述。如今,每逢三月初一或清明,董氏家族人都会挂起《永言孝思》图,举行祭祖活动。据董仁本介绍,1952年,安徽省著名喜剧作家陆洪非等人来董山里村采风,随后对《天仙配》剧本进行改编并排成黄梅戏电影。
据中国民间传说,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在后面。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你还想怎么样?””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布”。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了。”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罢了。”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据相关史料记载,董永是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董永民间故事,最初只是汉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侍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历史却选择了董永作为社会孝观念宣传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在流传过程中董永故事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渐渐由孝子故事演变为爱情故事。从民间故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的感情与想象的巨大作用。两千年以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模型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看到著名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的这句唱词,人们自然想起董永与七仙女那段凄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那么,唱词中的“丹阳”在哪,董永在历史上是否有其人?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表中,民间文学1-9项就是“董永传说”,申报的地区有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4个县市。而和“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有关系的,没有申报的却远远不止这4个地方,比如江苏金坛、江苏丹阳、安徽潜山、安徽博望……
其实, “董永传说”毕竟是个民间传说而已,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董永当然也不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历史人物,传说这样的神话故事,只是表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一些美好善良的原望,表达了一些爱、憎之情罢了。因此,这一故事并没有一个真实发生的地点。笔者以为,只要古代当地曾留下了一些相关的传闻,或是留下了一些有关的记载,有关的传说中的遗物,我们后人原没有必要去特别顶真地、脸红脖子粗地去争其“发源地”或“归属地”问题的。
据相关史学专家介绍,如果真要较真一下,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剧中人董永唱词中的“丹阳”,理应是位于苏皖交界处、现在南京江宁区和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所共有的丹阳镇,即“小丹阳”。因为从“董永传”的这一民间故事的来源看,它出自于东晋干宝所编撰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故事的主人公董永原是汉朝时候的人物。《搜神记》载:东汉时的董永因无力葬父,遂赎身为奴,后与天上织女结为夫妇。织女在十天内织锦百匹,使董永得以赎身。织毕,织女遂凌空而去。(其事始见于三国魏曹植的《灵芝篇》,情节略有不同)。明传奇《织锦记》和今地方戏《天仙配》的故事即源于此。今小丹阳镇一带亦有诸多传说中的关于七仙女下凡的古迹:七仙山、七仙女庙、七仙女脚印?古槐树桩等等,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从前,乡民们如果有脚病,只要到七仙女脚印上踩踩,就会祛病消灾。山南的董山里村是当年董永的家乡,山北五里处是传说中的董永卖身葬父之地、傅员外家所在的大傅村等等。又传说:七仙女将其与董永所生六子送回凡间,赠七粒仙米,并嘱子饥饿时可持粒米在水中荡一下,即可有饭吃。其子幼稚不懂事,竟将七粒米全洒入锅中,顷刻之间,七粒米便变成了满满一锅米饭,且越涨越大,形成了一座小山,此即“七仙山”(在镇西北二里处),北面的“饭山”等。
董永故乡的传承。“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是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经典唱段。黄梅戏名剧《天仙配》就取材于丹阳,作者当年到马鞍山博望区的丹阳镇来收集过素材,而丹阳镇的董山村即是传说中董永的故乡。不知是不是因为江苏有个丹阳市的原因,马鞍山博望区的丹阳镇被称为“小丹阳”。而“小丹阳”又有两个,一个就是安徽的“小丹阳”,还有一个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小丹阳”。虽然地处两省,其实几乎是同为一地。两镇毗邻,街道相连,风俗习惯与口音相同。不十分细心,跨过了省界都不知晓。
据说曾经两镇原为一个镇,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两镇分开了,但时至今日两镇的联系还是相当紧密的。虽然是镇,但历史却不短,小丹阳镇有22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年吴太伯南奔的第一站就是此地。小丹阳自秦至唐均为郡县治所,唐贞观元年废县。历史的丹阳镇是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的江东商贸重镇。丹阳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两省”的皖东南边陲商贸重镇。素有“江东重镇”“金陵门户”之美称;如今是安徽省面向苏、沪、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重镇。马鞍山博望区丹阳镇董山里村至今还保存着一些遗迹遗物,董氏后人不仅为董永建了墓,还完整保存了《董氏宗图》。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董氏族人“吃宗酒”都要挂上《董氏宗图》。宗图上清楚地描画着七仙女与董永“路遇”情景。董山里自然村位于博望区丹阳镇黄塘村东北角,距马鞍山市区20分钟车程,距南京禄口机场30分钟车程,是马鞍山乃至安徽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董山里村是马鞍山市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当地政府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依托苏皖两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山水田园风光,结合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将董山里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通过原址保护、恢复重建、场景再现、产业延伸等方式予以呈现,使之成为休闲观光度假、文化传承和苏皖两省旅游接待中心。董山里村现在已成为“天上仙女下凡处,人间爱情第一村”。村子里家家户户均是别墅型住宅,一式的粉墙黛瓦徽派建筑,村里绿树成荫,山清水秀,让人感觉这里就是人间仙境,难怪七仙女也要在此下凡呢!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虽然是个传说,但是董永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被推崇为“二十四孝”中千古流芳的大孝子,这种孝文化值得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现实价值。近来来,邻近的江苏“小丹阳”投巨资打造“七仙女文化旅游景点,并开成规模和特色,引来越来越多的游人流连往返,也给安徽“小丹阳”董山里村人形成巨大压力。据介绍,从2012年3月起,董山里村在上级领导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立足民间传说,高度重视建设董山里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清淤全村水塘,新建竹林景点和董氏纪念馆,书写创作董永与七仙女故事墙画,建设七仙亭……通过改水、改厕、改居,通路、通电、通网,种树、种草、种花,有教、有乐、有医,使这块昔日的仙女下凡之地真正成为“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