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到《种树郭橐驼传》,给学生讲到一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讽喻性的寓言故事。既然是寓言,那么,它一般就会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故事本身,另一部分则是由故事而生发出来的寓意。
这篇文章的故事本身是讲一个长相像骆驼、绰号也叫“橐驼”的人种树的故事,而其寓意则是讽喻统治者的“烦令扰民”,希望统治者能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柳宗元写的这篇文章,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写法,都受到了《庄子》这部书的影响,就思想而言,这篇文章继承的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天命的旨意;就写法而言,也效仿的是《庄子》中通过寓言来揭示人生道理的形式。
我们只扣住一点,来看看郭橐驼这个人的外貌,也可以看出柳宗元的有所承袭。
郭橐驼的长相很难看,他因为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看上去就像一个骆驼。这个人物,很像《庄子·人间世》中的一个叫支离疏的人。大家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好笑。支离就是分散,残缺不全,现代汉语还有“支离破碎”的说法,再加一个“疏”,就更严重了。“疏”是什么意思呢?也是分隔,不连接。庄子给他笔下的人物起这么个名字,就是来说明他的形象的。这个人物长得奇形怪状:“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也就是说他,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像这样一个人,他是怎么生活的呢?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糊口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通过这个人物,庄子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这里所谓的“无用之用”,就是像支离疏这样的人,看似丑陋到极点,无用到极点,但正是这种无用,却让他避免了世上的各种灾祸,得到了保全。
柳宗元进一步阐发了这样的寓言,他笔下的郭橐驼非常居有象征意义。支离疏由畸形而得到了成全,而郭橐驼由畸形而能保全他的树。也就是说,郭橐驼将人生的道理运用到了种树上。就寓言的特点来讲,如果把郭橐驼等同于支离疏,那么,支离疏的存在方式也就等于这里种树的道理和方法了。
我们经常读背一些古典篇章,但我们也要深知一点,那就是先秦文学是我们思想、文学的源头,后来几乎所有的大家,都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就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也能看得出来。所以,倘若你将来有志于了解中国文化,那么,还是要回到它的泉源去探求,唯其如此,才能把握住它的脉络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