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每每读到这些经典的诗句,都深深地为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所感动,都为诗词语言的精彩纷呈所震撼,诗词不愧为文学皇冠上最为耀眼的一颗宝珠。
当期盼已久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在大年初三闪亮登场时,我的心早早地飞向了银屏,在屏幕外和选手们同步答题闯关,喜悦与遗憾溢于言表,全然没有了60后的沉稳。康震老师风趣的谈吐、蒙曼老师渊博的知识、选手们机敏的应答,为节目增添了风采。同时,我也为自己的才疏学浅所汗颜。而迟迟延播的第二场,又牵挂了众人心。恰如诗仙李白所言:“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大圣人孔子在回味《韶》乐之美时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以至于“三月不知肉昧”。音乐如此,诗词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不信?请看信手拈来的几句古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沉迷于此,茶饭不思也。
经典古诗,千年传承。就在于其有味,这个味就是韵味。在我看来,诗词的韵味无非是由文字美、韵律美、结构美和意境美四大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字美,就要用词精炼优美,用典精准适度;韵律美,就要平仄交替,阴阳顿挫,琅琅上口;结构美,就要布局高远,合情理出意料的起承转合;意境美,就要通过或直白或含蓄的手法,把喜怒哀乐的感情、风花雪月的景象、春夏秋冬的变幻展示出来,使人身临其境。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短短二十八字,就将大漠苍苍、雪色茫茫、刀光剑影、斩将搴旗的边关征战场景跃入眼帘。这就是诗词的韵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其实,七尺男儿的王昌龄同样儿女情长:“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样的场景,如果用现代文体来写,没有千儿八百字,是交代不清楚的。
我对于传统诗词的兴趣,始源于远方表兄的告诫,感恩于汪肖诸公的指点,受教于王村人教授的传道,开悟于两鬓斑白之时。然而天智不足、懒散有余,又缺少专注,见异思迁,兴趣点转移的较快。尽管有高师益友帮衬,却不得其窍,始终游离于诗词和散文的宫门之外,难登神秘的文学殿堂。前些日子,得书几册,墨香沐熏,喜而告之,竟造诗留证:“效颦玩字溯千年,纵梦黄粱也失眠。窃得玉壶窥妙境,滥竽狂奏更疯癫。”
这样的歪诗,最多只是格律没错,平仄也对,却味同嚼蜡。以“四美”来论,无一美可言,韵味何在?每年各类书刊网刊及自媒体,发布了大量的诗词新作,估计年产量都要超过历朝历代的总和。像笔者这样水平的诗作,估计也占比不少,它们最大的硬伤就在布局和意境上。或许,这就是诗人和诗词爱好者之间的界河了。呜呼,老来方悔读书迟,这梅花香怕是闻不到了。
好在还有点自知之明,一直以来都定位于诗词爱好者,偶有诗作也羞于见人。前些日子,西窗先生嘱我选两首满意的新作,以便搭车上报。却让我犯了难,满意的还真没有,最后把《西郊偶行》交差了事。诗文如下:“赏景游西口,春花映颊红。屹山云渺渺,峒水雾蒙蒙。半岭清流韵,千年大雅风。独吟惊翠鸟,惟恐扰诗翁。”颈联原为“访友江舟急,寻仙步履匆。”暗合了当日临门又回的场景,曾为用了“雪夜访友”的典而沾沾自喜。后得友人指点,才把这一联换掉,全诗也更为顺畅。
作诗怕空喊口号,写文章怕变成说明书。有人简单地把老同志的作品贬为“老干体”,实属欠妥。也有人把那些空话口号连篇,看似正能量满满,实则道德绑架、无原则的吹捧、无底线的拥戴,毫无艺术性的文字作品归类为“老干体”,更为不妥。在我看来,“老干体”这个新词,褒义属性更多,只有那些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慷慨激扬,催人奋进的诗词作品才有资格划入“老干体”的范畴。
其实,类似的老干体古已有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岳飞《满江红》里的两句,连餐肉饮血都用上了,是不是标准的“老干体”?“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诗圣”杜甫才是“老干体”高手。如此来看,老干体同样有佳作绝篇,能把命题应景诗词写出新意,那才叫厉害。这辈子没有资格当老干,倘若能有首把“老干体”的好诗,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八次换韵,是公认的用笔清丽、意境空明、语言隽永、韵律悠扬的佳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随手摘取几句,都是养眼养心的美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我们很多诗词爱好者都是退休后才接触韵律,大多又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知识储备、文化底蕴有限,何来那么多的美词丽句,不妨把思想感情直白地表述出来。
白话入诗有何不可?像诗仙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句句都是大白话:“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简简单单的字面,重复递进的修饰,风趣生动的现场,真诚大气的邀约,把李白纵情山水之间,洒脱豪迈的人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哪有一丁点古味,没有半个华丽的词汇,却传承千古,是不是对我们的诗词创作有点启发?
写诗必然要用韵,诗韵无非旧韵和新韵,所谓旧韵通常指的是《平水韵》,新韵则是《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他们之间除了韵部划分的多寡外,并无实质的区别。《平水韵》有106个韵部,有入声字作仄声用;《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分别有14个、16个韵部,是对24韵部的归纳合并,入声字被分别派入平仄声中。显然,韵部越少,选择余地越大,现代人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最早的韵书当属三国时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但这两部韵书都已佚失了。之后就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有193个韵部,唐朝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已佚失,现看到的是其修订本。《唐韵》实际上也是《切韵》的修订本,有195个韵部,原书也已佚失。北宋陈彭年、丘雍等人修订的《广韵》,是现存最早的韵书,有206个韵部。
《切韵》在唐代就是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但韵部太细,束缚了思路,便有“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之说,邻韵也可通押。《平水韵》也是经过几个朝代的演变,直到清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才最终确认了《平水韵》的106个韵部。此后,诗人作诗都以此为标准韵书。到了现代,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用韵原则,先是在2004年推荐使用14韵的《中华新韵》,此后又借教育部推出了16韵的《中华通韵》。
在用电用气普及的今天,不是同样有人喜欢烧柴火。用韵不过是爱好和习惯不同而已,没有高低雅俗优劣之分。新韵旧韵就是两套文字游戏规则,玩旧规则就用《平水韵》,玩新规则就用《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规则之间不混用,用《平水韵》允许邻韵通押。欣赏研究古人的诗词当然要用《平水韵》了,涉及到入声字、多音字、今古异音字的读音,否则你会一头雾水。填词一般以《词林正韵》为韵书,但用《平水韵》或新韵也未尝不可。
经典都要经过时光磨砺沉淀,等当代人创作的诗词沉淀下来,成为《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一样的经典,我们早已作古了。我在编辑诗会公众号时,出发点是为州内诗友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主要是把好政治和伦理关口,按照网刊宜宽的原则,基本保留了原作的原样,大家可以在微信群中进行赏评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初衷。为此,有赞同也有指责,毁誉参半。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诗词里佳句频现,但都如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般,这诗怕也写不下去,只有“归卧故山秋”了。诗言志,能表达出真挚的思想感情、描绘出壮美的江河山川、反映出惊人的时代巨变,语言通俗、用词精炼、感情真挚,符合格律的基本要求,又能合理地变化,谁能说不是好诗呢?但人微言轻,背景和关系“浅浅”,很难进入更高的圈子,自然也就玩不出名堂了。
据中华诗词学会官网介绍,五年前,全国就有诗词爱好者200多万、网络诗词作者数百万、国家级会员近3万人。县市省三级会员及爱好者人数,必定达到了千万级。几年过去了,这个数量更为惊人。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作为基层的诗词爱好者,不必背上承唐继宋、振兴传统诗词的重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闲暇时吟诗作赋,顺口溜也好,打油诗也罢,一切随心随缘就好。甘做高峰之下、高原之中一尘埃足也!
“秉烛夜裁诗,五咏八吟总恨少;披衣晨作对,三词七字也嫌多。”“幸得蠹残书,白发敲诗吟雅颂;还须钦定谱,锦笺落墨写春秋。”这是去年自题的两联,翻出凑作结束语。两天千字,气晕阆仙;歪理正说,东拉西扯;一家之言,本无约束;谈古论今,也未考证。痴人乱弹,一吐为快,欢迎朋友们围观吐槽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