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信这个话题,我想每个人都感兴趣,因为,自信的人真是太有魅力了!而且貌似自信的人能够在各种场景下泰然自若。试问,谁不想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呢?
如果搜索“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你会发现有很多种答案,这些答案有的提供变得自信的小技巧,有的从心理学层面给予了深度剖析,有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有的总结了自信的人的若干特征…
然而,我发现读完这些答案后并没有什么帮助,像极了《一路向北》电影里的台词——知道很多变得自信的道理,却依旧变不成一个自信的人。
我自己经历过一段逐步变自信的成长过程,我发现每个想找到自信的人都会有自己对自信这件事的独家感悟。
我的自信自定义
我对自信的独家感悟是“当你忘了自己时,你便变得自信了”。
我的自信独家感悟是在我加入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简称TI)的五年时间里逐步获得的。TI作为一家国际演讲俱乐部,以沟通和领导力为核心,通过非盈利机构的形式帮助很多人在公众演讲方面有所突破,但TI的使命并非是公众演讲,而是帮助人们以沟通和领导力为修行而变得更加自信。
我在加入TI之初是个非常内秀的人,有很多令我怯懦的场景,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在一个圣诞节聚会上,我需要找到和我同属一个区域的做宣传的小伙伴,我只需要拿起麦克风喊一下就可以,但是我犹豫了好几个小时,最终都没有行动,最后一个小妹妹替我着急了,她拿起麦克风说道:我是***,我想找到***,麻烦找**一下。小妹妹只用了5秒钟就把这件压在我心头的事完成了。
这是件特别小的事,但是对我触动很深。我深感羞愧,也对自己愤怒,我为何如此怯懦呀?!
后来随着在TI的历练,我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角色,从俱乐部公关宣传到俱乐部教育、再到俱乐部主席、再到小区长、中区长,大概到第3年时,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我好像整个人和以前有很大变化,我变得自信了,再想起3年前那个没敢拿话筒说一句话的自己,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而这3年间,我并没有时刻想着如何变成一个自信的人,没有去修炼所谓的变得自信的技巧。
我只是很喜欢演讲俱乐部,便沉浸其中,组织了很多活动,完成了几十次的公众演讲,可以这么说,这3年间,我忘了我自己,忘了“自”信这回事,我心里想的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我心理的主角不是自己,而是事情里涉及到的每个别人。
这样看来,learning by doing,历事练心,这真的是一个经典的逻辑。
当你想要一样东西时,往往答案在别处。
当你想要自信时,往往答案是先忘了自信这回事。
这是我对自信的自定义,这样的自定义可能不适合其他人。
然而重点是
我有了自信的自定义,所以我变得自信了。
你对自信的自定义是什么呢?
影响自信的一个“隐形”杀手
在我自觉自信之后,我度过了几年高能量的时光,自信的时候生活真的更加精彩。
然而,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几场高难度谈话,就是那种谈不下去谈崩了的谈话,我发现在这几场高难度谈话后,我的自信开始动摇了。
我又得出一个新的感悟——自信,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很难一旦get到就永远拥有。
这一次,我看到了影响自信的一个“隐形”杀手,那就是高难度谈话中的自我认知对话,这个感悟是我在阅读《高难度谈话》这本书体会到的。
《高难度谈话》的作者是道格拉斯·斯通是美国知名的沟通专家。他曾先后服务过波音、埃森哲、IBM、JP摩根、优尼科等世界知名企业。他还曾深入参与1980年美国伊拉克人质冲突谈判,结束南非种族隔离谈判,并被哥斯达黎加总统奉为座上宾。总之作者是高难度谈话专家。
作者认为每一个高难度谈话都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的对话——发生了什么对话、情绪对话和自我认知对话。要想攻克高难度谈话,必须梳理清楚这三个层次的对话。
其中发生了什么对话包括人们对事实真相的假设、对方意图的假设以及责任认定,情绪对话指对谈话双方情绪状态的认识,而自我认知对话是最隐蔽的,是指自己在整个高难度谈话过程中大脑中默默展开的关于”我是谁 我是否胜任 我的自尊“的对话,自我认知对话会默默影响对于事实的判定,更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谈话过程中的情绪。
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梳理出自我认知对话,很可能我们会情绪失控,丧失对事实的客观判断,让谈话陷入僵局,而陷入僵局的高压状态会反作用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影响我们的自信心。
举个例子:当你朋友请你帮忙做一个资料整理,你熬夜完成后交给他,结果第二天朋友很生气地告诉你资料里的数据不够精准,因为这个资料质量问题你朋友丢失了客户。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估计大多数人会很懊恼,因为明明我是在帮你忙,而且我熬夜帮你忙,结果你却怪我…可想而知,在这个情境里,我们的情绪一定是愤怒、生气、憋屈等等,而且很自然而然地认为责任全部是对方的。
在这个情境里,不易察觉的是自我认知对话,真正让你觉得难受的其实是朋友的话影响了你关于”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定位。原本你认为自己是个乐于助人 尽职尽责的人,但朋友的话让你觉得自己做了不靠谱的事,进而影响了你的自我认知。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其实是自我认知对话。
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剖析到自己的自我认知对话,就会让我们的自我认知引领情绪对话和事实对话,而不是任由情绪发展,导致的矛盾冲突反作用于我们的自我认知。
曾经有一位朋友在描述理想中的自己时提到希望自己拥有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其实这就是能够在遇到冲突矛盾时能够率先自我认知对话,不被外界的评判和刺激所左右。
我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往往是在一些艰难的时刻,而艰难时刻一定伴随着自我认知对话。
就好比多年前圣诞节活动上,我之所以没有勇气拿起话筒,是因为我的大脑里一直在想如果我拿起话筒,这么多陌生人会怎么看我?那个我要找的小伙伴会不会嗤之以鼻不理会我?我这样会不会很冒失?
小结
关于自信这件事,最后我想说的是
想要自信,先找到自己的自信自定义,自信的自定义需要做实实在在的事才能找到
自信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不可能一直自信或在任何场景下都自信。为了获得持续的自信,我们需要养成梳理自我认知对话的习惯。
思与行的结合是一把万能钥匙。
如果你想变得更加自信又无从着手,就从做事和自我认知对话做起吧!
简葵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