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显然,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你到底过得好不好?
诚然,这是一个心理问题
三字经里用广为人知的“人之初 性本善”来框架性地回答如何看待世界这个哲学问题。
事实上,“你是如何看待世界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我们一生的生活感受,决定着我们过得到底好不好。
“你是如何看待世界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我们的人生坐标。
什么是人生坐标呢?
我们用极简方式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划分为”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四个象限。
你的人生坐标处于哪个象限呢?
“我好你好”象限的人幸福感最强。
“我不好你不好”象限的人幸福感最差。
然而,大部分人的人生坐标处于另外2个象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最常见的2个问题象限——“我不好你好”和“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受伤的人总是你
我不好你好——这类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长期处于低自尊状态。低自尊状态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
拥有这类人生坐标的人会通过潜意识操控自己的现实生活,不断验证自己的可怜处境,让自己重现可怜弱小的一面,遭受伤害。
比如有的人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当身边的人终于受不了时,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
我好你不好——挑剔的你始终不满意
我好你不好——这类人生坐标的人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习惯性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
处在这个坐标的人会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比如我有一个儿时的玩伴,无论和他分享什么事情,他都会像长辈或老师一样给你一个建议,他习惯性以居高临下的视角指出他人存在的问题,给他人建议。
四个象限最健康的人生坐标自然是我好你也好,最不好的自然是我不好你不好。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常陷入的是“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两个象限。
我们该如何重建自己的人生坐标呢?
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自我状态。
心理学里将自我状态定义为“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凭借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或“一个人外显的、可观察的心理状态”。包括父母、成人、儿童三个类别。
自我状态决定人生坐标。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用非常易读的故事讲述了三种自我状态,让蛤蟆先生自我觉察到自己的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以及好友獾的父母自我状态,并最终激活了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掌控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经历某件事时,我们会不自觉处于以上三种自我状态中的一种。
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长大后成人的行为和感受像一个孩子的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包括适应型儿童和自然型儿童两类。
经常处于适应型儿童状态的人对应着“我不好 你好”的人生坐标。
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长大后成人的行为和感受正如自己儿时的父母的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
父母自我状态分为挑剔型父母状态和照顾型父母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们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经常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对应着“我好 你不好”的人生坐标。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觉察自己的三种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时,意味着我们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我们在复刻儿时经历过的角色。
但当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则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所以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是很难的。
然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
所以想要重建自己的人生坐标,我们需要从觉察自我状态做起,觉察到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不断激活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实现蜕变升级,当我们可以做到用理性来应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便摆脱了“演戏”般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成为真正的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坐标。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这是由我们的成长环境决定的。
觉察到自己的自我状态,最大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够从底层逻辑上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从而重建行为模式。
如何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蛤蟆先生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当心理医生不断地向蛤蟆先生发出启发式问题时,蛤蟆先生很沮丧,他怪自己的父亲对他太严苛,怪自己的母亲很少给自己拥抱,怪自己的朋友总是嘲笑他,总之,这一切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在蛤蟆身上,让蛤蟆先生觉得非常委屈,蛤蟆先生认为这一切都是他人的错,这与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咨询师问了蛤蟆先生一个问题: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蛤蟆反问:你想让我责怪自己。我不要
咨询师告诉蛤蟆先生,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做的事情,相对于责怪,负起责任,包括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才是成年人做的事情。
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只能靠自己的觉醒,我们在意识上放弃责怪他人,而是承担和面对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只有自己能让自己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而一旦我们决定自己负起责任来,我们会一步步重建进入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掌控起自己的生活,重建生活的美好。
简葵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