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领导不止一次夸赞我是个充满书卷气质的人,我每每听到都羞愧难当,因为我虽然读到研究生,但其实没怎么读过书籍。
每年新年我和很多人一样,会立一个年度读书目标,然后年复一年地看着这个目标像天边的云朵一样消散 无迹。
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我要反复设定读书作为目标呢?
第二,为什么几乎没有执行过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因为读书自然是件好事呀!
但是,当我真正反思时,发现并非如此。
关于读书是不是件好事这个命题,我来谈谈我走过的心路历程,我的心路历程也许能代表很多普通人经历过的。
儿时坚信读书是件好事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被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打小我的脑中根深蒂固地认为读书定是好事,是要事。
当然,那时我认为的书就是课本,检验是否读好书的标准就是考试是否过关。
我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福利,从小到大一路都是优等生,受到了很多优待,最大的福利莫过于在所有亲戚和老师同学眼中我永远是楷模,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外部环境。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一直坚信我是个很优秀的人,虽然那时家境清贫,但我的内心过得很轻松,因为我几乎不需要主动做其他事,只要我成绩好,我的整个生活都是和谐向上受肯定的,我也像其他人肯定我一样来肯定我自己。
大学时代的迷茫
大学后我心目中的读“书”法则遭到了摧毁,同学们追捧的不再是好好学生,而是搞社团当干部的“人才”,有几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在大家眼中居然成为了无趣的书呆子。
我记得有一年去一个企业里实习,临别时学校安排了一位中层领导和我们开座谈会交流,有一位同学很认真地问那位领导,有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书籍推荐给我们这些学生
那位领导很淡定地说 “没有,实事求是地说,我觉得读过的书没啥用“
大学几年,我几乎没有读过书,因为我觉得最重要的考试已经完结了嘛……
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泡泡图书馆,我挥霍着青春,享受自由带给我的漫步感。
但我心中时不时地会觉得空虚,尤其是看到一些自信满满的人时
我竟从未想过别人风生水起背后的积累是什么,或者表面上的风生水起其实只是纸老虎
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感慨,有时你看到的身边的风景,很可能只是一叶障目。
总之,我的大学时代几乎没有读过书
啊!这是我多么大的缺憾。
也许是我们误会了读书
我曾与不同的人交流过读书的感受,发现真正读很多书且从读书中获得乐趣的人很少,而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读过的书和遇到的人和事太疏远,没什么关系,所以确实没有什么”用处”
有一天好友分享了她在网上看到的一段关于读书无用的话是这样说的:
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书上的问题你遇不到,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
队友总想偷懒怎么办?
总想甩锅怎么办?
队长不负责任怎么办?
你怎么去应对这些人?这才是我们每天会切实遇到到,这种问题,用书本上的大道理是解决不了的。
不知道上面这段话会引起多少共鸣,反正我是有被撞击到的感觉
但这段话其实是个伪命题。
因为,读书,一定是指读过很多书并且在大脑中有积累,而不是读过一本书。
比如读过《习惯的力量》,和养成良好习惯的两码事
比如读过《组织的逻辑》,和在组织中发挥作用是两码事
比如读过《完美的成长》,和做个好妈妈是两码事
读书一定是件长期主义的事,所以我们这些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怎么有立场去发表读书有咩有用的言论呢?
在成为读书人之前,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问题我在近期有专门思考过,我想撇下一大堆关于读书能够升职加薪改变自我之类的高大上言论,只谈谈我心底最朴实的想法
理由1:丰富他的每一个梦乡
上个月我看到好友L写的文章中有一句关于为什么读书的话,十分感动。
她是这样说的
“对于我来说,读书能让我每天给小女儿讲明白童话故事,丰富她的每一个梦乡就够了“
如今面对刚满月的宝宝,我深知我会对这个小生命的人生之路产生莫大的影响。
一开始我会思考一些人生大事,比如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定义是非对错 如何拥有健康的人格等等
但想到最后,我发现这些都太”大“了,我真正要做的就是一些具体的事,
比如如何给他讲故事、如何用正确的语言夸奖他、如何在他犯错时和他对话
最重要的是
如何成为离他最近的榜样
于是,我心安理得地当回小学生,按部就班地读书,让我每周的生活有输入 有思考,这个微小的改变,让我的生活新增了一缕星星灯火般的笃定感
理由2:70岁时可以交谈些什么
不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大部分退休后的老人家会一下子陷入寂寞,尤其是儿孙不在身边的老人家。
有时我会发自肺腑地感谢微信、抖音和拼夕夕,让千万老人家的生活看上去蛮丰富的
然而这些”丰富“很容易被打破,或者说这些丰富的都是手段
真正能够持久的丰富是自带内容。
我期望自己70岁时
看到红色高跟鞋能够回想起《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的魔性眼神
看到蓝色仙女漫画时能品味电影里机器人小男孩对母爱纯挚的渴望
看到夕阳时能勾勒徐志摩骑着自行车奔向天际的浪漫画面
读书思考写作,这三件法宝就可以实现以上这些
以此文共勉
精选留言
在我眼里读书是一个爱好,有很多功能,比如暂时逃避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部小说中的感觉,可以媲美现实中幸福度很高的事。但书看完了,那种幸福感也淡去,除非书中内容能应用到现实,才更有意吧。但可能我是孤独的一个人,读书对我最大的益处是共鸣,有时读到某句,我会立即赞同,果真是如此,可是只有作者才能如此形象生动,精简,深化出来;有时这种共鸣,要好多年,有了生活的经验才能产生。比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这个学生时代看的诗句是我工作很多年后有天打扫卫生时体会,真的好精炼,好工整好美(不过本人还是向往高尚的,我是一个知生活真相后还热爱生活的人哈),最近脑袋又常回想起小时耳熟能详的句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属于人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而为而羞耻。在读这段话二三十年后,我才从心底认同这句话。当然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也不会成就伟大事业,但已读懂这句话,他应该会影响我以后的思想行动。
读书让我觉得原来这个世界大家的思想是多么的相近啊!孤独,爱情,亲情,自卑,骄傲。
不喜欢读书的人,我相信他们会有别的爱好,大自然,生活就是藏书阁,有人在与人的竞争博弈中,有人在对他人的观察中获得了同样的信息,感情。但是书是那么多人的思想和生活提炼,看书的人是幸运的,可以说是走了条捷径,但是读进去了多少,又看个人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