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荣如德
人们生来就是为了互相折磨。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68年,由于时代、国家和宗教的隔阂,让这本书读得颇为艰难和缓慢。而且,这本书绝对不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书(到年底了,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顺便,我今年最喜欢的是《第三次浪潮》。)。本书一共四册,前两册看得我拳头很硬,后两册看得我眉头紧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册,虽然“不爽”,但是很吸引人,打开第一册的那天我就狂读了一上午。
说实话,很难形容读《白痴》的感受,一方面像是在看一部话剧,因为所有人都像是站在没有扩音器的舞台上一样夸张,动作语言神态,全都极为夸张。而且陀老最爱的场景大概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辩论、争吵的场景,这种场景也能轻而易举让人联想起那些只有几张椅子的话剧舞台。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身处于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烦恼无法逃避的真实世界。
佛说人生八苦,其中之一是“怨憎会”,意为人生当中那些你讨厌或烦恼的人和事会一直出现,直到你学会看空它们或是被它们击垮。说真的,我很难在一本小说里见到如此多令我讨厌的人物,他们从第一册到第四册不断地出现,也不断地挑战着我厌烦的底线——恋童癖强奸犯托茨基,自卑自大暴力狂暴发户罗果仁,心比天高又睚眦必报的加尼亚,极度谄媚又反复无常让人仿佛在看咕噜表演的列别杰夫,还有将金钱狂热和中二病有机结合即以高高在上的道德姿态怡然自得地贪小便宜和不择手段博关注的中二少年组。相比起来,牛皮吹破天的落魄将军甚至都有点可爱了,毕竟他只是欠债和幻想自己曾经被拿破仑青睐有加。
恶心和厌恶是一种持续的、缓慢的,比愤怒和仇恨更加绵长的情绪,它们往往萦绕不去,即使关上书好几天都还能感受到那种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意义上,杰作,诚然如是;不爽,也是真实存在。
为此,我很感谢本书的男主和女主,要不是还有他们,我完全坚持不下来。主人公梅诗金公爵是书中人公认的“白痴”,但是我觉得就异常的程度而言,上述提到的所有人都比公爵更加不正常。公爵像是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扭曲而狂热的世界,以至于在这个世界中,“正常”即“异常”,“异常”反是“正常”。
而女主人公——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显然也是这个狂热和扭曲世界的一员,如果说公爵像日光,温暖普照,那么娜斯塔霞就是烈焰,燃尽一切,把之前那些让人感到恶心,厌恶,浑身不适的人和事都燃烧殆尽。复仇女神美狄亚曾经也是公主,娜斯塔霞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化身燃烧一切的烈焰。我觉得大多数女性都能够对娜斯塔霞的愤怒感同身受,她被所有人当作玩物、工具、筹码、礼物、装饰品、瑕疵品、急于出手的拖累的那种恨意,在她反抗之后又被所有人视为“疯子”的滔天怒意。
所以,当毛姆在书评里说娜斯塔霞对贞洁过于执着的时候,我都替她气笑了。毛姆你要是在这本书里,毫无疑问也会成为复仇烈焰燃烧的对象。本书最华彩的部分是娜斯塔霞把钱扔进了火里,托茨基希望通过“给钱”,将他玩未成年少女养成的事情一笔勾销,然后可以安然娶妻生子;加尼亚为了得到这笔钱愿意与“不贞洁”的娜斯塔霞结婚,但是心想婚后一定要把她揍一顿以维护自己的面子;罗果仁认为娜斯塔霞不愿嫁给他是因为钱不够多,所以出价从一万五涨到了十万。在烈火中燃烧的钱,那一瞬间感觉整个故事都被点燃了,愤怒的复仇女神从火焰中诞生。
娜斯塔霞没有嫁给公爵,其实并不意外。虽然魔教妖女和正派君子吃起来应该很好吃,但是,公爵来得太晚,复仇女神已经决意走上自己的路。读这本的期间,我去看了《黑寡妇》,在某个瞬间我觉得娜塔莎罗曼诺夫对Red Room的复仇显得很儿戏,很平淡,像是被人精心修剪过的情绪,是插在花瓶中供人赏玩,并在瓶子上贴了标签名为“复仇”的一种情绪。它看似热烫,实则不灼人。而真正燃烧热烫的复仇烈焰,如同森林大火一般,在燃烧世界的同时也燃烧掉自己。
除了男女主以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叶班钦将军夫人。虽然所有人在书中都或多或少显得不正常,但是将军夫人的“不正常”反而有些亲切,因为她的情绪忽高忽低一惊一乍特别像是受到不稳定激素水平困扰的更年期妇女。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孩子的事情极为敏锐,想要面面俱到又感觉力不从心,她爱她的孩子们,也喜爱着与她的孩子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但是她不太会表达,可能也是更年期的原因,总是在发脾气,冷言冷语,一惊一乍。她有着一些朴素的是非观念,甚至是一种直觉,在某些时刻比所有的理性判读和价值判断都更要直抵本质。母爱,或许是另一个能够支撑我观览这个奇葩世界的情绪力量。
译者序里面提到了书中流露出的宗教感情,但是,我对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爱恨情仇毫无兴趣,对于救世主也没有什么信仰。公爵是不是基督我不清楚,宗教感情是我始终无法明白的事情,就算精读过圣经,考过试,做过种种分析,甚至常常去教堂玩耍,我依旧不能理解。我认为公爵显然是一面镜子,把所有和他打交道的人照得一清二楚,无论是善良的,丑恶的,善良中有些丑恶的,或是丑恶中有些善良的,所有的一切都映照在镜子里。向“镜子”忏悔,希求“镜子”的宽恕和原谅,都是自欺欺人。
镜中人是自己,丑恶的,良善的也是自己,真正能够忏悔,宽恕,原谅,赎罪的,还是自己。
【Published in the 1800s】
END
枯木逢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