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烬》读书笔记

烛烬

[匈]马洛伊.山多尔


只要一个人在地球上还有未竟之事,他就得活着。

虽然今年的书单堪堪过半,但是,我已经可以肯定,这本书将是我今年读过的书当中最喜欢的一本。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写作技法以及故事本身,乃至于故事背后极为复杂幽微的,关于身份认同,家国归属,族群文化分歧,以及那独属于流离世界四海为家的流浪者心中难以宣之于口的隐秘爱恨,既有对所居留的国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也有对早已回不去的故乡的怀恋与愤恨。

又或者更加细腻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极为微妙的情感,这种情感以爱恨形容太过强烈,以喜欢和讨厌来形容又失之平淡无味,是性格差异,是趣味差异,是先天的不同,也是家世差异,教育差异,是后天的塑造,从这种种细微差异引申出完全不同的人生,最终导向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在人心中纠结出一个错综复杂的毛线团。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微妙的差异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孤独,无论是故事中出身世家,坐拥庄园和军衔,严谨律己的将军,还是因为艺术家的浪漫气质而与当时环境格格不入而不得不辗转流浪于整个世界的康拉德,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感到如此孤独。

所有这一切,全都深深戳中我。

1

悬疑与技法

这是一本不适合被剧透的小说。

它起于我最喜欢的那类开头,充满神秘悬疑,偏远孤寂山庄的老主人收到了一封来信,但没人知道寄信的人是谁。男主人积极地准备着会面的事宜,因为他要向来客探寻一个四十一年前的真相。

探寻真相的过程也是我最爱的那种叙述方式,主宾两人各据长桌一端,各怀心思地吃一顿和四十一年前同样布置的晚餐,全程都在聊天,既没有花哨的动作场面,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展开。他们聊着彼此漫长的人生经历,聊起童年,青年,最后他们聊起了四十一年前的那天,导致他们彻底决裂的一天,虽然内心天崩地裂,但是表面却一如往常的一天。

一夜过去,蜡烛燃尽,他们的聊天也结束了,真相可以说是被发现,又可以说是被释然。

事实上,故事的节奏完全在他们看似平淡的日常聊天之中,层层紧逼,没有给人喘息的空间,我每一次感觉自己已经知晓真相,却总在下一刻峰回路转,推翻之前的推测,紧接着又出现新的疑问和悬念。这故事读起来真的太爽了,上一次看这样全靠聊天却层层深入的剧情还是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我时不时还会把这个电影拿出来回味一下。

然而,看似平淡的日常聊天中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表情都是一出戏。通过持续不断、极为细密地描述,每个人的性格和他们之间微妙至极的关系,都在他们的言语、表情、动作,乃至于家中的摆设当中,而不是被一个空泛的形容词所表述。

“那么你去那里,”将军用心不在焉的轻松语调问,“是为了杀死自己体内的什么东西吧?”

将军语调轻松,前半段有如日常聊天,后半段却是寒光隐现,犹如柔软棉花里突如其来扎出尖针,即使彼时还不清楚两人的恩怨情仇,也能在那一瞬间品出剑拔弩张的意味。

我真的异常偏好这种表面朴实无华,实则暗潮汹涌的故事。

2

故国与故土

这一次的读书挑战要求读一本发生在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在本书里,这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就是奥匈帝国。将军和康拉德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在奥匈帝国,而后他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故国不复存在。

作者笔下最为详尽的部分,都是他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此后的人生仿佛被按下快进键,寥寥数笔得以带过。那段歌舞升平的时光中,作者借由年老将军的回忆之口,将之涂上一层悲哀的底色。作者以一种恍然遗憾的笔调追忆着曾经的幸福生活,明明描述得极为幸福美好,却在字里行间不自觉地流露出怅惘的情绪。这种幽微的情绪我曾经在另一部作品中也见过,在《陶庵梦忆》之中,张岱笔下的金陵和马洛伊笔下的维也纳一样,沐浴在帝国最后的余晖中,作者每每想起它,既是对青春时代的追忆,又何尝不是此后半生颠沛流离之中时不时回望的却再也回不去岁月的缅怀。

将军的母亲,从法国布列塔尼远嫁到奥匈帝国,尽管与她的丈夫极为相爱,但是跨越国家和文化的困难,还是超乎想象。异国异乡异类,在不知道何时就会露出它狰狞的尖刺。

“她是外国人,在跳舞时哭了。周围人谈论了很久很久。”

这句话里简直饱含了所有的苦涩,甚至连痛哭都会变成一个奇异的举止。

3

坦诚与真实

故事中,康拉德是一个艺术家,热爱艺术,擅长音乐,与军队里的一切格格不入,可以想象出康拉德的孤独;将军则是一位军人,生活作风严谨,对打猎等作风硬朗的活动情有独钟。

所有人的性格都是在描述中徐徐展开的,没有一个词语告诉我们康拉德到底是什么人 但是在事无巨细地描述之中,我们能够知道康拉德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能够知道将军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缓慢地看尽了两位老人的一生,从相交的线条日渐疏离,最终越走越远。

这个故事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和克制,给人一种静水流深之感,尽管它想探讨的问题是如此宏大,却始终没有流露出一丝说教的空洞和高高在上,读下来只仿佛跟着两位垂暮老人经历了他们的一生,和他们一起分享一些人生经历,关于孤独,关于友情,关于背叛,这一切都融入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军校里的洗涤干净的制服、家中来历不凡的摆件、曾经极好却在某一刻突然断了音信的朋友、打猎时候在山林中遇到的鹿和热带的疾风骤雨。

事实上,写真实语的感觉仿佛刀尖割破舌头,痛到浑身发麻,真实的人心是如此的难以直面。

因此,我非常欣赏马洛伊的坦诚,真实坦诚地剖开人性,将所有好的坏的,可以见光的,羞于启齿的,甚至是潜意识的一切都袒露在文字之中。

毫无疑问,马洛伊是个极其勇敢的作者。

本书最后的译者按介绍了马洛伊的人生经历,非常令人敬佩的一生,或许正是这样理想主义的傲骨,才能写出这样精辟勇敢的文字吧。

END

【Read a book set in a country that no longer exists on the map】

扫码关注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枯木逢春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烛烬》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