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Review
[德]马克斯.韦伯
洪天富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杜尔克姆(E. Durkheim, 1858-1917)并称为当代社会学的三位神明。
在本作之中,韦伯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学基础,思想正统(儒教)与异端(道教)之间的关系,沿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思路,即宗教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具体而言,通过对比儒教与新教,韦伯得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而传统中国的思想正统——儒教,阻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
韦伯在本作之中引用大量的中国史料,在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学基础时候,提出了诸多深刻的洞见,如:1)中国的传统城市当中缺乏武装的“市民阶层”,帝国政府管辖较严,市民阶级缺乏自治;而另一方面,乡村当中氏族力量巨大,传统的帝国政府鞭长莫及,乡村事实上处于氏族自治当中。2)中国的家产制官僚选拔制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演化变得日益僵化,以文献教育为主,而缺乏自然科学和逻辑学的训练,使得家产制官僚体制日益自由地向着实践理性主义方向发展,缺乏其他的理性主义学科的辅助或是竞争。3)中国长期的统一和和平的状态,缺乏外部的诱因。这些都可以说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当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没能最终形成自己的资本主义。
但是,这些社会学基础的缺失,不足以支撑韦伯关于儒教和新教的结论。首先,韦伯将儒教视为正统而将道教视为异端,认为它们是二元对立的,但是这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自宋元至明清经历了所谓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过程,并在明代最终完成了“三教融合”。因此,在考察中国社会的基本思想的时候,并不能将儒释道割裂开来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韦伯在分析中国思想变迁的时候,引用史料大致在汉代及汉代以前。不可否认,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异大于同,以自身独特性来凸显其重要性。但是正如清教伦理是对传统天主教的反叛和革新,中国思想史中也发生了数次变革,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教与自然之争,可以看作是儒家与道家的一次新的争锋和融合。因此,在论述中国自秦统一以后并未出现资本主义的时候,却仅以先秦时期的儒道思想作为中国思想的根基进行分析是不足的。
其次,韦伯并未区分道家与道教,因此出现混杂。道教事实上并不是纯粹的道家思想延续,而是融合了阴阳家和本土信仰而形成的,是一种宗教。正如韦伯所说,中国的官僚理性主义实质是蔑视宗教的。因此,并不是儒家与道家二元对立,而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实践理性主义对任何形式的宗教的拒斥。
第三,韦伯在对宗教的理性化程度的判断标准上流露出极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判断。他认为,“要判断一个宗教所体现的理性化程度,可以运用两个在很多方面互相联系的尺度。其一,这个宗教摆脱巫术的程度;其二,这个宗教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这个宗教本身与世界的伦理关系有系统地统一起来的程度。”换言之,只有出现彼岸与此岸二元对立的宗教,才可以进一步探讨理性化,这一标准对于专注现世的儒家思想来说是不公平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韦伯将儒家归于宗教就是一个误解。
此外,韦伯将中国的士人阶层等同于官僚阶层,也是不全面的。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当中对中国的士人阶层进行了详细分析。
韦伯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的统一帝国和官僚制度是因治水而兴起。虽然直觉告诉我这里面可能是有点误会,但是因为尚未读完《史记》,不好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接下来读《史记》就带着这个“治水问题”继续下去吧。
枯木逢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