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随机犯罪》读书笔记

笔记原作者:Forest

七月,《非随机犯罪》

记得在“二总”的微博上看到推荐这部书,说作者是位警察(读完百度后并非刑警),标题噱头的缘故入手了这本书,尤其关于《梦境追凶》的简介,一直喜欢研究关于梦境的书籍,还记得央视官方报道通过神奇梦境找到被害亲人尸骨的栏目,非常神奇;《碟影少年》是与飞碟探索有关的剧情,食脑虫的描述很是不靠谱;《索魂》似乎有鬼故事元素,实际上非常无聊;《盛开的红豆》貌似各种反转,我却看得极其反感且无奈。文笔架构极差,最后都是非常普通的案件而已。
这种感受,让我想起青年时期角落地摊处出售的那些封面印刷暴露、标题文字充满诱惑的非法出版杂志或爱情战斗片光盘,天人交战后咬牙偷偷买回来却发现根本就没有任何赤鸡内容,有吃哑巴亏、上了大当的痛苦感觉。这本书单价就49.8元!虽然有作者签名加持,可读完后依然感觉非常不值。
故事简介看到各种离奇玄幻的剧情:“梦境”、“飞碟”、“迷信”、貌似“复杂”的案件,的确吸引了眼球,等我读完之后,我很奇怪这竟会是警察写出来的小说。遣词造句水准很差,故事内容写得故弄玄虚,无论是警察人物或者案件中的人物,基本看不出什么太多的复杂性格,或者什么特别突出的艺术效果;还有,这四篇系列探案剧情写的极差,侦破案件必然要细思缜密,然而故事中各种大bug,可能作者竟然还比较沉迷这种写作方式,顶多是《故事会》水准,这是我生平所读到最差的一部侦破小说。
唯一新鲜的地方,这部所谓侦破小说加入了网络时尚语言因素:作者提及到了网络大V、公众号、APP、cosplay、KPI等一些网络时尚术语,仅次而已。
我翻开书,读到这部书的第一篇、第一句就觉得这本书买错了:“一个阳光充足但寒冷刺骨的冬日里,古城北邵镇郊外的某座废弃的砖厂里,挖掘出一具白骨化的尸体。”何必开篇第一句文字用两个“里”字?并非强迫症,完全可以换中方式表达避免重复呆板。明显感觉到作者遣词造句水准真是极差,后边的各种网络化的句子都是无数的乱麻与硬伤。
梦境的噱头剧情不评论了,第一篇故事最大的bug就是火车道旁边的深坑的古墓,这简直是胡扯至极,修建铁路的各个阶段不可能不考虑古墓的发掘问题,火车道旁边根本不可能会有空洞的墓穴,这是铁路交通事故的严重隐患,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篇故事,作者最初伏笔“玻璃罩”的描述,再结合地铁里乘客目击“飞碟”的剧情,通过作者第一篇的写作思路模式,我就事先猜测到可能会与玻璃罩及投影仪有关,后来故事的进展果然就是这样剧情。作者本身就是地铁警察,在地铁站各处都有乘服工作人员、各个角落都有监控摄像头、还有乘客,如何能天衣无缝地完成现场大型飞碟现身的行为艺术&情景魔术表演?哪能那么容易?简单的排查就能揭穿飞碟的骗局!!另外,犯罪分子捆绑3位学生然后再去寻找绳子计划捆绑重物沉尸水底的剧情,犯罪分子绝对不会如此蠢笨地操作的。
第三篇故事,侦破案件的人员绝对不会让那个重要信息的掌握者——死者的儿媳妇逃离现场的,而是应该首先控制她,最先沟通审问,甚至做笔录最先了解她的一手信息,因为她表现得最为反常,那肯定就要最先从她那里入手排查。
第四篇应该是压轴之做,作者借助剧情进展脉络,刻意地生硬笨拙地演绎做出案件的各种反转,然而在我的眼里,这简直是牵强地胡扯,尤其审案的经过根本经不起太多推敲,总而言之,看似各种起承转合,实际上非常机械笨拙。
总之,这是一部故弄玄虚、水准很低、且非常失败的侦探小说,各种噱头而已,无法与日本同类侦探小说抗衡、无法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没必要再读。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想看他的书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非随机犯罪》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