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中有一句话很关键,它就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句话是作者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上下文之间的一个过渡。以前是守候在污浊的官场,现在是耕种于温馨的南亩;以前是驽马恋栈般沉埋于官府高堂,现在是鸟飞鱼翔般畅快于煦暖的园田。意思不难理解,但倘若满足于此,学习不算得到了深入,若想更为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本意,当抓住“守拙”二字。
“守拙”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词,当初因为不“守拙”,陶渊明付出了十三年的代价;而现在为了“守拙”,他更是具备了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慷慨之气。
“守拙”,课文注释的解释是“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守住愚拙”是不错的,但若说这是“谦虚的说法”,恐怕未必。相反,它倒很可能是一种高傲的说法。
若想理解这一点,我们先得搞清楚这里的“拙”是什么意思。“拙”就是“愚拙”“拙笨”,它指的应该是陶渊明放弃了官场生活走向真正的隐居。为什么说这种做法是“拙”的呢?这就涉及到本诗的第一句“少无适俗韵”的“俗”的意思了。“俗”,课文说是“世俗”,如果这么解释,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自幼就没有适应世俗的习惯”了。其实,说到底,在农村田园中生活,整日劳作、饮酒、赋诗、聊天、赏菊,不也是世俗的生活吗?如果这不是世俗的生活难道它是神仙的生活?所以,这里的“俗”大概还是当“流俗”讲更为通彻。那么,当时的流俗是什么?就是或者按照道家玄学的思想整日谈玄论道,或者按照儒家的思想修身治平,按陶渊明的意思,很显然指道后者的意味更为突出。既然一般的世人都认为有了学问就要出仕,既然社会的主流意识就是要当官,那么,背弃这种生活模式和现实追求,在一般人的眼里自然就是“愚拙”的了。但在于陶渊明,别人认为是“愚拙”的事情,他却觉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觉得“此中有真意”,而这种真意又不是其他俗众所能理解的,更莫说是效仿他,学习他了。所以,这里的“守拙”,从表面上看,是说,你们觉得我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愚拙”的,那么,就权当是“愚拙”吧,但只有我的内心知道,我要比你们的选择干净得多,纯洁得多,高尚得多,自由得多,愉快得多,因为只有我回到了自然,拥有了本性,成为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大写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但这种态度或多或少受到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被它所拘限,所规范,像“我”这样能超越的人,世间能有几个呢?这又是一种高傲,一种自得,甚至是一种蔑视。
理解了“守拙”的真实含义,我们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后文:为什么在常人眼里平淡无奇、处处可见的田园风景,对于陶渊明却是那么可贵,那么值得用生命去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