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两千年来一直是古代散文的典范,在文学、史学上对后代都有重大影响。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静静地阅读,细细地感悟,慢慢地理解
一读 本纪
由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
由单篇《周亚夫军细柳》的学习,到《史记》整本书的阅读,是更有效地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教材里教学选自《史记》的《周亚夫军细柳》一课,首先在课本“名家推荐”信息里,我们获得的有效信息是:它是对史实的记录,它有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它的语言质而不俚,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等。
再结合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对本文语言的感知:凝练,丰富,每一个字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比如“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持兵”这是坚持军营原则的体现,“揖”表明对汉文帝的恭敬。“介胄之士不拜”,强调自己在军营之中不能行跪拜礼,但是“请以军礼见”又表明了周亚夫对文帝的恭敬。每一词句都有其表达的内涵。
学习了这一课,我们还感知到其对比写法的运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来凸显人物性格等等。
带着这么多收获来读整本书《史记》,更能够有深刻的感知。
我们学习了一个单篇,从中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再来读相关的整本书,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关联,二者融合,事半功倍。
阅读《史记 本纪》部分,是借助于大量的阅读辅助资料来完成的,这样阅读,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对“任人唯贤”的认识。
时光变迁,历史推进,最初,首领任用原则是:任人唯贤。每一名部落首领在选择下一任人选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又深刻的了解,希望这个备选人物能够真正地服众,真正有才能,真正能够带着大家走向更进一步的成功。所以,部落联盟首领之间的禅让,让有才能的人带领着部落民众,过上更稳定的生活。
对“唯德方能服众”的理解。
轩辕讲德,诸侯都来投靠;蚩尤残暴,轩辕征集四方诸侯军队与之决战,活捉并且杀死蚩尤。无德之人,必不能长存。
尧已年老,四岳却说自己德行尚浅,无法服众,他们推荐了舜来担任部落首领。舜果然不负众望,各种事务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四方宾客对他也是肃然起敬。即使这样出众,舜还多次以自己德行不够来推让部落首领之职。而那些德行不足之人,是被大家鄙弃的。
对“传神描写人物”的品析。
这本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是非常传神的,比如写项羽时候的传神。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从这里的描写中,我们看出项羽的个性特征:胸装天下,欲成大事。语言简洁,掷地有声。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此处的语言描写,更可见项羽的雄心壮志,要取代秦始皇行使自己的权力。外貌描写,重点写他身材很高,而且很有力气。加以对比,其他人对他有所忌惮,更为后文写其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此处的描写,用语极其简洁,却通过一串的连动词“引”“渡”“破”“烧”“持”“战”“绝”“杀”“虏”等,把项羽带兵打仗,背水一战,势如破竹之势写得淋漓尽致。
人物形象,就在作者精心选材、生动描写、对比手法映衬之下,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印象深刻,对其人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感受《史记》一书的魅力所在。
读《史记》一书,是一个挑战,也是极大能量的补充。是对我自己大量历史知识空白的补充,亦是对为人处世原则的领会,更是对写作人物传记的学习。书中引用郑樵《通志总序》中的话:“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强调这本纪传体通史的重要价值。这是一本需要用尽一生反复研读的书。
二读 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啃读《史记》这本有深度的书籍,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书籍文章方面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在思想上面的提升,收获来自于方方面面。因为好的书籍,有深度的文章,它的方方面面都是知识点,唯有认真阅读,才会在不知不觉间提升很多。
今天的阅读感言,重点是自己在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一部分时候一点粗浅的感受。
一 知识的获知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这是我们之前关注不太多的知识点,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学好文言文,能够把文化里面的知识点传达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老师得有文化知识积累才行!
之前,去听吕娟老师讲的《左传 曹刿论战》一文,她告诉学生,“伐”“攻”“击鼓”“民”“人”等等的知识点,还带领学生去评价鲁庄公的“鄙”与“不鄙”,又讲到了鲁庄公当时也就是二十多岁,他的家庭,他的经历等等。吕老师说,她把《左传》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我们连连佩服她的课是“读”出来的,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
今天读《史记》的相关章节,我就在想,之前我们教学《史记 陈涉世家》,现在教学《史记 周亚夫军细柳》,如果没有很好地阅读整本书,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提升的能力,真的是很有限的。
读深度专著,任重而道远。
二 文学方面的品鉴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对《史记》这本书的赞誉,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有着极好的体现。
其中的相关史学知识,不再复述,我们重点来感受其文学魅力。
短句颇多,掷地有声,给人以力量。“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短促有力的句子,震人清醒的内容,让读者不禁深深反思,并且以史为鉴,自我警醒,避免重蹈覆辙。
多查资料,说话的分量自然十足。作者在写作相关内容的时候,强调自己是查阅了资料之后的发言,是有史料依据的:“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这对于后人的警醒分量又加重了几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也是极好的启发。若要发表观点,一定要能够旁征博引,能够找到更好的史料支撑,能够给人以说服力的。
文章结构的“前面叙事,后面小议”也是给我们写作以极好的启发。发表议论,阐述观点,我们是要有事实为基础,能对其自然生发慨叹,更有说服力。
三 人生的启迪
《史记》这本书,总是给人以成长的启发,能够让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我们看到更明晰的人生之路。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
首先,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能够自知,能避免自己走弯路,尽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朝向光明的方向。
其次,还必须要遵循当下的规则。时代不同,规则亦有变化,要能够适应这些变化,符合规则的要求,是为更佳。
多读《史记》,会自己自己活得更明白一些,也能从中获得文化、思想、文学等诸方面的启发。
接下来,我还是要真正把它放到手边,随时阅读,深度感悟。
三读 书
继续啃读《史记》时,我的确在历史方面有了不少收获。对于我而言,这次阅读是一次有效的历史补课过程,也是能感受司马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之深。
百度百科中说:“《史记》的《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其内容是关于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专题记载和论述。其后正史皆称志。”
我把自己能看明白,感受较深的一些知识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礼”和“乐”对人的教化功能很强
“礼”,从外部教化人,讲规则;“乐”,从内部感化人,讲体悟。
“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司马迁说,礼,是多么完美盛大的德行,主宰万物,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我们在生活中,遵从“礼”,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使自己合乎礼的标准,才能文明行事,文明待人,文明生活,还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标准,能够更好地做一名优秀的人。
人,生而有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心生怨恨,进而产生争斗;而礼是用来调节人的欲望的,使人的物质和欲望两项调和,心情趋于平静。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有奋斗目标是好的,能有拼搏的方向也是对的,但是对于物质的欲望过于强烈的时候,是不是就需要做一下调整了呢?衣,得体;食,饱腹;住,舒适;行,便捷……而不是非得奢华才能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的。因为,礼是养的意思。
阅读这两个章节的时候,我感觉“礼”与“刑”是相对的。历史朝代里,如果一个时代以刑为主,用苛酷的刑法来约束人,那距离灭亡也很近了,因为这是“礼”的教化没有做好,人不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以礼来自律,是被刑罚和高压来压迫着的,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如同火山喷发。
“乐”,对人的品德的涵养,对一个人内心的修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我们应该聆听什么样的乐音呢?如何来聆听呢?
避免靡靡之音,就像我们在教学《泊秦淮》中,告诉学生的,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以歌女唱亡国之音给达官贵人听,来表达他对那些统治者的批判,为政者,不思国家大事却仅仅是贪图一己之享乐,国家的衰败也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作为一名现代人,自觉选择那些能够鼓舞士气的声音,有正能量的音乐,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音乐,是可以端正教化的。在平时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在这方面多一些思考和实践呢?
编钟
二、兴修水利对民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水道,使水患退去,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郑国帮助秦王兴修水利,让秦王朝富强起来,最终吞并诸侯各国;各个朝代,各个君王,注重修缮水利的,都使民众在某些方面,在某些阶段大大受益,增强了国力,使老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
太史公说,水带给人类的益处和害处都是很大的,要加大重视力度啊!
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对于水道的疏浚,至关重要。我们说,“水火无情”,可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分量,如果重视不够,水祸,带来的可是灭顶之灾。
三、“平准”一节,让我感慨颇深
在这个章节里,我看到这样的语句很有感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当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的时候,人人自爱,不轻于犯法,崇尚行义,不做不光彩的事情。法律,是没有那么严苛的。
富足,则生礼仪。人们也能够在自我约束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的节奏。
但是,一些占有财产和政治的人,却变得骄奢淫逸,没有了自我约束,超过了自身的等级,奢侈无度,其犯上作乱也会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相应的,法律就会越来越严苛,对这些人的打击力度会增大,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次数会增加,老百姓的日子可是会越来越艰难。
所以,有了富足的生活,如何真的用“礼”和“乐”来进行深度的教化,使天下太平,是历代统治者很重视的事情。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要有自我约束的标准。
仓促之间,阅读《史记》的“八书”部分,自己的理解还很粗浅。还要继续静心阅读,深入思考。
四读 世家
视野愈发开阔
《史记》真是一部史籍资料大百科全书。
读《史记》,努力把我的历史知识好好补了补。尽管现在还有不少历史知识的空白,但是历史的时间推进线索、朝代更迭、人物性格特征等等,在我眼前一点一点明晰了起来。包括一些在之前有所了解的重要的人物,还有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人物,轮廓也都更加清晰了起来。
读《史记》,在成长、做人、做事、与人相处等方面,我可有颇多的感慨;包括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我也有了更多的启示。
这种阅读的熟悉感和成长感,很让我觉得舒服!
难得的假期里,我放下其他的假期专业学习规划,就这样让心沉静下来,捧着厚厚的《史记》一页页地翻阅,还在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种“时时都有新收获”的阅读感觉,很美好!
这次读的是《史记》的“世家”部分,比较多,有30世家。“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在阅读这一本厚厚的《史记》中“世家”部分时候,阅读到了自己之前知道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姜尚、“有志者事竟成”的越王勾践、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的周亚夫、慨叹“苟富贵,毋相忘”并发动大泽乡起义的陈胜,信守内心承诺“挂剑”的季札,还有萧何、韩信、儒家至圣孔子和他的诸多弟子等等。
我特别佩服司马迁对于史籍资料的收集,努力追求事实的原本,语言凝练又不乏生动,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该详尽处不吝笔墨几千字,有些人物和朝代更迭就是一句话或三两个字就过去了。
其中无穷无尽的魅力,需要阅读经典才能更好地体会。
一 看到《诗经》里经典篇目的屡屡出现
诗经
季札奉命出使路过,听乐工演唱“风”“雅”“颂”中的多个篇目,有感而发,对于各个音乐的感知特别贴切,也能表达对美好德行、道德教化的讴歌与赞美,还可以听出来一些国家即将灭亡的悲哀之音。
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是不可小觑的。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旦,作为周成王的叔叔,尽心尽力辅佐周成王,平定东部之后,做诗《鸱鸮》,以提醒成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乐师曹本就对献公不满,恰好献公又让他演唱《诗经 小雅》中的《巧言》,他就遵命演唱,想要激怒孙文子,以报复献公的无理和鞭笞。最终,孙文子果然赶走了献公,另立他人为国君。《诗经》里的很多诗歌,是饱含情感的,甚至可以达到一些音乐欣赏之外的其他效果。
范蠡劝说勾践要抓住时机及时灭掉吴王夫差,但是勾践此时却优柔寡断,说自己“不忍其使者”,范蠡劝说他,引用《诗经》中的话:“砍柯者其则不远”,以增强劝说的分量。
看到《诗经》中的语句出现在《史记》的某些章节中的时候,不免会再打开《诗经》重新阅读,以对《诗经》的感悟又多了几分。
二今后教学《周亚夫君细柳》更有素材
遇到明君,是一名臣子有资本坚持原则的重要前提条件。
且看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摘的《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中的《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周亚夫敢于阻拦汉文帝的部队,禁止文帝等人在军营中纵马驰骋,有勇气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不但没有获罪,还被誉为“真将军”,那是他遇着的是汉文帝。
再往后读,汉文帝崩,周亚夫继续为文帝的儿子景帝效力的时候,明明出征去击打吴、楚之前,他告诉景帝自己的作战谋略,是“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景帝同意了,但是当梁王上书的时候,景帝就要周亚夫出兵救梁,即使事后证明周亚夫是正确的,但是景帝与周亚夫、梁王与周亚夫之间的隔阂,是有的了。再后来,周亚夫与景帝意见不一致,即使周亚夫还是为国事着想,最终也是被景帝“以病免相”。再后来,周亚夫五天没有吃饭吐血死在狱中,封国被除。
呜呼哀哉!
司马迁说:“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也不知周亚夫能否知晓自己的死因。
三做人很多的注意事项
要谨慎,需动脑,还要注意时机等等。读来感觉步步惊心,道路走来实属不易。
陈胜的故交在宫殿里面言谈举止过于放肆,对陈王不敬,最终被杀。其他人也不敢再来亲近陈胜了,当然,这也是他很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讲到郑世家的时候,司马迁在书中这样说:“语有之,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越王勾践成功灭吴,成就大业。大夫文种没有远离,即使称病不朝,最终自杀身亡。
而范蠡主动请辞,浮海出齐,苦身勠力,厚积家产,继续另一种生活,以保全自己,最终能在陶县老死,是为真智慧。
四教育是如此的重要
当有些国君做的不好的时候,旁边人或后世评论就会说,他没有好的教师的教导。也经常提到,很多国君在太子成长中都会挑选最值得依靠的人,来做太子傅,辅佐太子能站稳脚跟。
好的教育,对于国家兴旺,大有裨益。
五 好的德行是成功的最重要前提
拥有美好品德的国君,百姓依附,臣子尽忠;拥有美好品德的臣子,国家稳定,君王更加强大。拥有美好品德的普通人,也可以拥有更高的威望。
人无德,则无行;君无德,则国亡。
史记
和女儿聊《史记》。
女儿说:“书中用词很讲究,像‘崔杼弑庄公’。‘弑’字就有精准的表达,既有杀死的意思,又标明历史对这件事的评价,因为‘弑’的意思是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书中记载的确多次出现“弑”字,史学家的评论态度很明晰。
我说:“闲暇一定要读一读《史记》,即使忙碌不能全部读完,挑选着章节阅读,也是会很有益处的。从书中还可以看看为人处世时很多需要谨慎对待的细节,活得稍微通透一点。”
“好的。我们在语文书里也学习了《史记》中的一些章节,是很受启发的。”
我们共识:史籍经典应该多阅读一些,让自己对道路更明晰,也能对人生多一些得失感,能稍稍明白一些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