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
提到宋词,自古以来就有“北有苏轼,南有辛弃疾”,而这两位都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一个是豪放中尽显旷达,一个在豪放中倾尽悲壮。苏轼更是一位开一代风气的词人,他以博大的家国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审美追求,成为北宋时期的一代文学巨匠,令后世敬仰!
我以初中新部编教材中的三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究苏词中的美。
01
情感之美——豪放中尽显家国情怀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震撼着北宋词坛,不仅因为它改变了以往的艳丽风格,更以他的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的家国情怀令人心生敬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东坡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全词意境阔大,风格豪迈,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在“我欲”到“又恐”又到“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苏东坡心绪的跌宕和情感的起伏以及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此词写于被外放遭冷遇这一窘迫时期,所以兄弟离散与官场失意仅仅是该首词作的表层意蕴,该词深处彰显的是对国家的思虑与对百姓的担忧。
年老的千里马即使只能伏在马厩里,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壮志凌云的烈士即使到了晚年,仍有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于是,便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用“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引出全词内容,给全词定下了豪放的调子;用“酒酣胸胆尚开张”,写胆气豪壮;用“鬓微霜,又何妨”,表明自己不服老,而且老当益壮;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白自己极想报效朝廷的渴望;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仍有力量、有勇气干一番大事业。
总之,苏东坡的家国情怀深深烙在他的豪放词作中,无论是遣怀抒情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直抒胸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苏东坡均将自身宦海浮沉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词人已逝,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依然充满温情、他的溢于言表的家国情怀至今令今人心生仰慕和敬意。
02
形式之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涵蕴无穷的艺术效果
苏轼的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比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月亮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当苏轼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就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水调歌头》全词运用形象的浪漫主义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时间与空间这些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弟弟苏辙的情感,升华到探索人生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美好祝愿和热爱。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巧,独辟蹊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再如《江城子》,词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出猎时豪迈而壮观的气势。有实写有虚写,虚写结合,想象神奇。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在《定风波》中这些“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等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他的这些词给人以思想启迪,而且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03
哲理之美——浓郁的哲理意味,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苏词中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面对数次贬谪,苏轼善于在人生风雨中体验生活情趣,善于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境,善于调整心态来面对外在境遇的变化。
《定风波》作于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通过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小事来寄寓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综观全词,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寄予着作者面对风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呈现出一种无大喜大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再比如《水调歌头》作于密州,当时作者与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综观全词,作者由悲愤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一问,到痛心疾首的“何似在人间”的一叹,紧接着又发出无可奈何的“何时长向别时圆”的一问,继之幡然醒悟,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发出心灵解脱的一释,最后以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美好祝愿作结,完成心灵的蜕变,气韵显得开阔豁达。读完这些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总之,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伟大的,其词中传递出来的美很多,岂可以三首词来概之,对于苏轼的研究,前人之述备矣。最后以王国维的一段话作结,来表达对东坡的无限景仰。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