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点评】秦水安丨《植树的牧羊人》——值得品味的教学案例

鹤壁市兰苑中学 杨丽红执教课例评点

评课前,先选三张课件,欣赏一下,从中,你一定会感到钦佩,感到惊讶,课件竟然做得这么美,如诗如画,只看课件,便会让你流连忘返,便会感受到课堂的精彩,便会用崇敬之心去拜读杨老师的课,去仰慕杨老师的人——用心做事,用心教书,用心做人。

2020年11月3日,杨老师去黄洞山区送课,遗憾的是没机会聆听,11月10日,杨老师又被邀请到淇县第五中学做示范课,弥补了遗憾,也真正感受了杨老师课堂的风采。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准确的把握教材,灵活的教学方法,精彩的教学设计,无不让人钦佩。现将这节难忘的课,从自己的视角,加以还原,仔细斟酌品味,作为范例,指点以后的教学,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收益。

精彩的课堂,如音乐一般,行云流水,赋予节奏美,也如小说一般,波澜起伏,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更如戏剧一般,一幕幕拉开,将精彩呈现。为便于叙述,借鉴此手法,我把课例分成几个章节,用小标题展示。

课文简介——闪着精神光芒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生之光”,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植树的牧羊人》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这篇短篇小说是美国作者让 乔诺应《读者文摘》所写。该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来写,塑造出了人物,读来,犹如讲述故事一般。

文中塑造的主人公艾力泽 布菲,是个普通人,以一己之力,一辈子放羊植树,创造了伟大的事业,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富裕的村庄,是人类精神和肉体力量的体现。他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是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也是闪烁着精神光芒的人,这是作者的信念,更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努力奉献的典范。

人教版将其选作语文学习的文本,就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性美,感受到其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感受到非凡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但作为文本学习,从中挖掘语文价值,难度很大,需要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杨丽红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可谓典范,足见其功力之深,驾驭教材能力之强。

精彩交流——成功课堂的铺路石

课堂是师生共同奏响的一曲交响曲,是共同演绎的一场舞台剧,是共同成长的一块耕耘田。需要高度融合,需要知己知彼,需要爱的交融,需要情的沟通,需要真正的携手同行。课前交流,就是铺就通向成功的铺路石。

杨老师是这样开启课堂的:“同学们,今天杨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很荣幸!有没有感受到今天课堂与往常不同?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这样融入课堂,有两点之妙:其一,不着痕迹,自然契合。既符合有多数老师听课的真实环境,又不露声色的把自己介绍给了孩子们。其二,进行了语言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从课堂开始,每一个环节都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值得借鉴。

杨老师在同学们的回答中,又进行了巧妙的点评,一个孩子说,“能听杨老师讲课这是我们的幸运!”,老师点评道,“你这个‘幸运’用的非常好,很准确。其实,能为孩子们上课,也是杨老师的幸运!”这样的点评中,既有对语言要求,也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达到了融合!

老师最后说:“课堂是老师的,其实课堂真正是学生的,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我们回答问题,无论对错都要敢于大胆锻炼自己,要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如果都正确,我们也就没必要坐在这儿上课了,是不是?”老师用简短的语言,适时地鼓励了学生,把课堂正常化,消除了那种让学生拘束的、拘谨的、畏惧的、作秀式的课堂,还原为平常的、真实的课堂,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真实的课堂,怎么能教给真实的知识,更别提“求真”“真人”了!

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需要用一生去追寻,看似平常的一个动作,一句语言,蕴含着多少丰富的内涵,又凝聚了执教者多少的心血和智慧!用心者方能致远!

灵动导入——开启智慧的殿堂

课件是极美的,课堂的导入是灵动的,有很深的思想内涵,“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勾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四个问题,针对性很强,又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他是谁?”让学生去了解故事的主人公;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要长年种树呢?”,探究种树的原因;第三个问题“他是如何改变这个地区的呢?”既有种树的过程,又包含种树的结果,创造了奇迹。这三个问题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文写了什么”。第四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讲述这个人的故事呢?”涉及到写作方法、写作视角,也是探讨“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阅读和写作最有效的结合,而很多老师往往只注重前三个问题,探讨“写什么?”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值得深思。

教学目标——课堂方向的北斗星

本节课设置三个目标,以读为主,在读中完成,抓住了语文教学“重视读”的特点。

目标一,默读。是七年级训练的重点,应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厘清文章结构,是思维训练,也是进行的整体阅读,能有效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和线索的能力,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二,速读,理解叙述视角。这是一个独特的设计,对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设置这样一个目标很有必要。

目标三,品读,感受语言魅力。这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三个目标,三个板块,以读为主,语言句式整齐,具有美感。

第一板块——默读,厘清文章结构

默读,不是泛泛要求,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给出了“圈点勾画”的具体方法,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勾画符合,便于学生操作。

为达到默读效果,又用ppt展示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一是关于字词,有四字词语“不毛之地”“刨根问底”;有两字词语“坍塌 ”“溜达”“ 干涸”“戳”,同时又给这些词语直接进行了注解,方便学生掌握。

除了字词,又用图标形式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时间,见到的牧羊人的不同情形和高原环境的不同。

这个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内部,厘清了线索,又把牧羊人植树的巨大贡献很好的展示了出来,浓缩了文本,训练了学生提取了主要信息的能力,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在默读成果的展示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了图表,帮助学生梳理掌握文本主要内容。

第一板块的第三个环节,老师让学生在快速浏览的基础上,用思考“本文收尾段与中间19个段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完成由厚到薄的提纲式的梳理。也完成了第一板块的目标:“默读,厘清文章结构”。

第二板块——速读,理解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对多数教师和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视角的选择在文章写作中特别重要。一是能很好帮助读者看“明白”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二是便于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被译成多国文字的《活着》一书的作者余华曾说过,叙述视角的选择特别重要,也难度很大,在《活着》一书中作者曾变换了多个叙述视角,最终才找到最为合理的视角。

其实,我们初中课本中很多文章,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都颇具匠心,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比如鲁迅的《孔乙己》,用不谙世事的温酒小伙计,见证和叙述了看到的孔乙己,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孔乙己的不幸,产生同情心。又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用不愿上学的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节课的见闻和变化,表现对失去国土的痛惜和对入侵者的痛恨。又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都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写出了没有理解父母那颗爱子之心的愧疚之情。再比如泰格特的《窗》,用靠窗病人的叙述视角来写,把那种自私而产生的嫉妒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也是叙述视角运用的典范。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叙述视角的重要性,会对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杨老师在本文设计中,用了三个课件,设置三个问题,引起孩子们的思考(为压缩篇幅,用一张幻灯片呈现):一是“真的吗?”从文中找到依据,并引出小说“虚构情节”表现主题这样写作规律。二是“第一人称叙述”。让学生感受到了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三是“文章为什么不以一个长期陪伴在植树的牧羊人身旁的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而是一一个过路人的身份来记叙?”无疑,学生思考后能很好的感受到,过路人,更能感受到牧羊人的植树带来的环境的变化,更能对牧羊人产生敬佩之情。

第三板块——品读,感受语言魅力

本文语言,看似平易,娓娓道来,却更见语言功底。选用文中“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引领孩子品味语言,“神秘泉水”更是不毛之地最为缺少的,是甘霖,是雨露,是生命。牧羊人植树,无疑是给这片不毛之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也是带来的生命的活力,可见更为贴切生动。

品味中,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而不是用贴标签的方法,只让孩子们记住,因此,这样的品味,更如泉水一般,浸润到了孩子的心田,达到那种沁人心脾的感受,真正理解了语言运用之妙。

精彩结尾——韵味无穷收获丰

精彩的结尾,不只是一节课的结束,更是走向魅力无穷的语文世界的开端。杨老师,在结尾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学生谈收获,这是学生对本节课的回顾,更是盘点吸收。二是老师进行小结。从静心默读到细品文章,再到爱读书、会读书,把学生引领进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去读书,去学习读书方法,在读书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做快乐的读书人”

这两个活动的安排,让本节课余韵未尽,又收获颇丰。

匠心作业——自主选择的套餐

杨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设置了两个作业。

一是“再读这篇文章,尝试调整记叙顺序,撰写新文章”。这是一种全新的改写,既变换顺序,又进行缩写,充满趣味。二是“选用文中语句,稍作改动,组合小诗,记述牧羊人坚持植树的伟大经历”。用组合小诗的方法,来记叙,颇有新意,用小诗的灵动和自由,来歌颂牧羊人,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取得更好的效果。可见,语文教学真的是一门是永无止境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评课余韵——感受语文美丽的星空

本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杨丽红老师,真的是我们鹤壁语文天空的一颗璀璨的新星,她用对语文教学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寻,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道光亮,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片美丽的星空,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美,感受到了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引领我们走进了语文的芳草地,去尽情品味语文百花园中那一片万紫千红的诱人鲜花!

教语文课,我们快乐!

听杨老师教语文课,我们幸福!

观摩杨丽红老师《植树的牧羊人》后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课例点评】秦水安丨《植树的牧羊人》——值得品味的教学案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