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康延《老课本 新阅读》有感 -怀旧阅读,崭新发现

怀旧阅读,崭新发现

——读邓康延《老课本 新阅读》有感

作者写在书前的一段话:

民国年间,总是兵荒马乱,却有人心淡定。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我在故纸堆里,成了民国的孩子。

当怀旧成为一股时尚的潮流,我也来赶时髦,读一本怀旧的书——《老课本 新阅读》。怀旧阅读,崭新感受,发现这怀旧的书中有着太多让我羡慕的亮点。

先是迫不及待地找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本语文书的相关介绍,因为我用过。光阴似箭三十多年了,依稀记得我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小羊羔》,讲的是巴特在放学的路上,听见了咩咩的叫声,就在小沟里找到了一只小羊羔。巴特和家长抱着小羊羔到处奔走,终于找到了小羊羔的主人。这是一个蒙古族小朋友巴特拾羊不昧的事情。看到那本书,有了重回童年的欢喜,好似我又背着妈妈用碎花布给我拼的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进到了学校大门里。坐在教室的小板凳上跟着杨老师念:“鸡鸭鹅,这边少,那边多。这边只有几只鸡,那边鸭多鹅也多。”欢喜就在心里荡漾,生成一股子力量,促我快快阅读这本书。

品读《老课本 新阅读》,很喜欢老课本中的楷体书写。一打开书,就有工整漂亮有力的小楷映入眼中,让你不由自主地就想伸出手指头在纸上描摹一番。而且不是一次想描摹,读一次,想描摹一次。起笔,运笔,收笔,感觉酣畅淋漓,描摹得非常过瘾。怪不得民国时期的学生书写漂亮的很多,因为他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打开书就有漂亮字养眼。看着多了,去模仿了,日久天长,自然就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硬笔书法顺势也就好了。看我们现在的课本,清一色的印刷宋体,横平竖直,跟手写字体差距好大啊,学生想仿写的冲动基本上是没有的。眼前少了一个样板,学生练习写字就又少了一个主阵地。

可惜啊,我们现如今的课本,能不能给孩子们印上几个漂亮的毛笔小楷,天天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孩子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啊。

内容有着一个正常的梯阶,逐层上升。儿时是要爱学习,敬师长,长大之后要为国效力;可不像现在教材中越是低年级教育得越高大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到了大学,要学习孝敬父母,热爱学习。看老课本,第二册第二十二课《竹几上》: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母亲们用几千年的线穿过一辈子的针眼,风追我们沐雨栉风的布衣华服,让我们知寒知暖。怎能不感恩母亲之恩?

第三册第一课《读书》: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不读书,难以成人,这就是最起码的教育,读书就是让孩子来学习做人的。

第八册第十八课《赵奢》,赵奢劝说平原君按照法令缴纳租税,大家学习之,国家太平,平原君才能够长久享受此富贵;否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升,所讲道理亦是高年级学生能够接受的,而且能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有所指引的。

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依照螺旋上升的规律来编排教材,这就是编书者的责任心。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依次上升,有一个递进的过程,方可见成效。

老课本对于学生的励志落到实处,关注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不需要空喊口号,只要能够说到学生心里面,这样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国难当头,在教材的夹缝中塞入一篇《岳飞的幼年时代》,自然能够对于当时的孩子们起到很好的爱国教育效果。没有谁可以脱离国家独自存活,当国势飘摇的时候,忠臣勇将悲怆遭害,最燃少年的激愤和雄心。

不同的时代,自由相应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洗礼,提升精神境界。

特别喜欢老课本中的插图,因为有很多都是丰赡恬淡的丰子恺先生的绘画。在老课本中,随处可见丰子恺先生的画做插图。

本书作者邓康延说:有一个人不提到,民国的画册会缺页,民国的读物有空白,那就是丰子恺先生。他还说:丰先生和丰先生的画册:铺开来是丈二的山岚雾气中一个豆大的人儿俯仰天地;合上去,那书脊挺挺地立在浮灰掩不住的史库书架上,四个字拙朴深切:丹青民国。文字后面又附上丰先生的一幅画:大树垂枝保我赤子。远山,雾霭。近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树下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一个襁褓里的宝宝,行走在田野之间。当然,人物照样是丰先生的手法:没有五官。

民国已远,故人犹近。感谢邓康延先生,给我们一个重温旧时课本的机会:在故纸堆里,我们做了一回民国的孩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邓康延《老课本 新阅读》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