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女。
义而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圣经》
蠢笨的人有福了,成功的大门在为他们敞开。
——题记
金庸的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中,化名陆高止的武当派高手陆菲青被弟子李沅芷纠缠着要学武功,陆菲青不想暴露身份,留下了一封信离开了李府。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汝心灵性敏,好学善问,得徒如此,夫复何憾。然汝有立雪之心,而愚无时雨之化,三载滥竽,愧无教益,缘尽于此,后会有期。汝智变有余,而端凝不足,古云福慧双修,日后安身立命之道,其在修心积德也。愚陆高止白。”
这封信里有句话值得我们注意,“汝智变有余,而端凝不足”,意思是说李沅芷聪明智变得过了头,从而也就失去了端庄、凝重的品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自然是希望如此人物少点聪慧,而多点质朴。这话虽然是对一个女孩子说的,但纵观金庸小说,类似的评判却成了他描写一些主要人物的总纲。
金庸笔下有几个他刻意塑造的、也比较钟情的人物,都与李沅芷相反,显得智变不足而端凝有余。看外表,比较老成持重;看说话,很少灵牙利齿;看行事,多是沉稳端庄;有时甚至到了木讷痴笨的程度。这样的人物,如果放在现在,一定会被目为弱势群体,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被人欺负或看不起的角色。但在小说里他们中间经历了诸多波折,最后的结局却都不坏,不但学成了高明的武功,名扬天下,而且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真爱。这种现象是值得研究的。
纵观金庸的小说,这种性格的代表人物有这么几个:《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侠客行》中的石破天,《连城诀》中的狄云和《天龙八部》中的虚竹。
《侠客行》中的石破天是一个内心极为诚笃、没有任何心计的人。他出场时还是一个小乞丐,脏兮兮地不被人放在眼里。被“母亲”用“狗杂种”三个字称呼惯了,也就当成了自己的名字,而且也不知道这是骂人的话,可以说是憨厚到了极点。因为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行事怪僻、武功高强的谢烟客,谢烟客为了摆脱他这个麻烦,想让他练内功走火入魔,不料却阴差阳错地让他练成了“炎炎功”。但他对谢烟客却是一片赤诚,不但给他做饭洗衣服,而且在离开他后还时刻牵挂着他,始终没有悟出谢烟客本是想害了他的命的。他不会打情骂俏,叮当越显得多情狡黠,他越被衬托得老实憨直,就是品味他与花万紫的对话,也让人忍俊不禁。在与侠客岛善恶二使的交往中,他也是真心的,丝毫不带一点机心。他的临危受命,他的仗义勇为,无处不表现出未受世俗社会污染的淳朴来。《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在人事上犹如一块未被开凿的玉,朴质厚道,天然无邪。这源于他自小生活在深山里,很少与他人打交道,来到人世间后还带着山野的粗朴原始气息。作者正是用这个人物来衬托出世道的险恶,人心的叵测。而他最后,无意中悟出了《侠客行》这首诗里的无上武功,成了世上第一人,用岛主的话来说就是“小兄弟宅心仁厚,该受此益,日后领袖武林群伦,造福苍生,自非鲜浅”。而在江湖漂泊的过程中,他也得到了其他人物的崇敬和小翠的真爱,很明显,这是命运对这个老实木讷的人的回报。
《连诚诀》中的狄云也是这么一个人物。他生活于湖南乡下,是个天真无邪、老实憨厚的农村少年,而“铁锁横江”戚长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收他为徒弟。他对一头牛也会从内心里舍不得,为了一件被撕坏的衣服会拼死命打架。他从来不知道人心的险恶,所以也就很容易地陷入了别人设计的机关。在小说的前半部,他还作为别人争夺财宝的工具出现,被言达平利用也不知道。就是陷入万圭等人的机关,他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后来还是经过丁典的分析他才知道了其中关窍。金庸这部小说里狄云与丁典的交往,往往让人想到法国大仲马的名作《基督山伯爵》,那里面的邓蒂斯虽然远较狄云聪明伶俐,但也同属于不谙人心的一类,所以轻易就跌入了罗网,而邓蒂斯也是经过法利亚长老的剖析开导才明白了身陷囹圄的真正原因。狄云却远没有邓蒂斯那么聪明老练。在后来他知道了师父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他还记得师恩,想着将师父救下来。对治好了他腿的雪刀老祖这样的恶人,他也心存一份感激。他不爱财,只珍惜一份真挚的感情,而作者最后也给了他。小说的最后,在那雪山中,水笙在等待着他。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充满同情的,它的结局也只是给读者的安慰,诠释的也是“好人有好报”的传统观念。我们从这部小说里可以看到,狄云是一步步地通过生命和鲜血了解人世的,他最后虽然武功高强也有了一定的心计,但他的本色从未改变过,他还是那个乡下的淳朴少年,他也宁愿永远作那样一个少年。
《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属于这部书中纷繁芜杂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颇为另类的一个。他本是少林寺方丈玄慈和四大恶人之一的叶二娘的私生子,但这一点是后来才揭示出来的。他出场时,只是跟随在其他僧人后面的一个相貌丑陋的小和尚,没什么武功,更谈不上什么名声和地位,所有的只是迂腐地坚守寺里的清规戒律,只因被意外降临的幸运不断地推向人生的高峰。像他这么一个小和尚,就是放在寺里,也是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角色。寺里的高层人物是不知道他的,他的命运只是处于等级森严的寺庙里受比他地位略高一点的僧人们的责打和差遣。但金庸却偏偏将命运的垂青加诸他的头上:因为不忍心看到段延庆自杀,他冒冒失失地帮着他在珍珑上下了一子,从此命运为之而改变。最后生活道路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远,而他的人生却越变越辉煌,不但成为灵鹫峰的主人,而且找到了心中的“梦姑”,成就比少林寺里任何一个僧人都大,在江湖中的地位比少林寺中任何一个人都高。
这四个人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不可撼动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功地塑造了郭靖这一形象。在郭靖的身上,集中了以上三个人共有的特点,但从各方面表现得更为细腻,更为突出。从整个金庸小说来看,石破天、狄云和虚竹都是从郭靖延伸而来的,但塑造得远没有郭清丰满真实。
郭靖身上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迟钝笨拙。反应迟钝是郭靖天生就有的特点,也是他最主要的特点。这一点比石破天、狄云和虚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虽然胆大,有乃父之风,但却继承了母亲这个村姑的智慧:“学话甚慢,有点儿呆头呆脑,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尤其在小说的起始,他的这个突出特点无时不表现出来。他在放羊时遇到了哲别,最终是这个人将他带到了蒙古的高层,也是这个人将他教育成了一个“射雕英雄”。但他们的初遇却是以郭靖的十分可笑的举动开始的。哲别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巧遇到了郭靖,问郭靖:
“好孩子,你家里有小弓箭吗?”郭靖道:“有!”转身入内。那人听了,脸露喜色,却见郭靖拿了自己玩耍的小弓小箭出来。那人哈哈一笑,随即眉头一皱,道:“我要跟人打仗,要大的!”郭靖摇了摇头。
这宛如一场轻喜剧,真让人哭笑不得。哲别的感情起起落落,郭靖的憨厚中的蠢笨表现得也是淋漓尽致。等后来铁木真诸人追了上来,郭靖虽遭打,却显得“更加倔强,不住叫道:‘我不说,我不说!’”这“不知”与“不说”的区别就大了,铁木真如何听不出来,于是对三子窝阔台道:“你去骗这小孩说出来。’”
可见从小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笨蛋,是可以随意欺骗的。这里的别人当然也包括江南七怪。江南七怪辗转千里,欢天喜地地遇到郭靖,首先感到的只能是绝望。
在找到郭靖短暂的激动后,江南七怪都升上一种莫名的失望,这种失望犹甚于还没有找到时的懊恼。郭靖的老实憨厚在与拖雷的对比中显露无遗,而且看来也对学武不太感兴趣。所以七怪“便见郭靖资质显然十分鲁钝,决难学会上乘武功,不由得心灰意懒”。若不是张阿生的一番话,郭靖很可能由于资质而与学武擦肩而过了。
七怪找到郭靖当然是为了学武而来,开始学武的郭靖悟性太差,“绝非聪明颖悟之人,较之常人实更蠢钝三分”,进展缓慢,就连夜访的杨康的师弟尹志平也打不过,搞得六怪伤心不已,甚至连七怪中最为温柔的韩小莹也觉得他们“七人为他在漠北苦寒之地挨了十多年,五哥张阿生更葬身异域,教来教去,却教出如此一个蠢材来,五哥的一条性命,七人的连年辛苦,竟全都是白送了”,乃至“心中一阵悲苦,眼泪夺眶而出,把长剑往地上一掷,掩面而走”。
韩小莹的心情谁也可以理解,为了郭靖历尽艰辛,连钟情于自己的张阿生也命丧大漠,这个笨蛋却毫无进步,能不失望吗?能不流泪吗?
对于自己的笨,郭靖也是深知的,他心中难过,感念师恩如山,只盼练武有成,可不论他付出怎样的努力,都没有什么成效。郭靖的心理,与现在学校里的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可以说是相似极了。但个人资质如此,不是你能认识到就能改观的。这给双方带来的都是伤心。
金庸对郭靖的笨拙迟钝的描写成功之处有个特点,郭靖的性格是不断发展的:一个再蠢笨的人,只要经过超越常人的努力,也会有结果的,虽然这结果来得缓慢,来得隐约。我们的笨蛋郭靖在江南七怪的不断教育中,在马钰的帮助下还是有所进步,武功也慢慢地高强起来。蠢笨的性子慢慢地有所改变,但还是不时地流露出来。例如在他向洪七公学武前,作者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读来真令人忍俊不禁。那时,黄蓉为了让洪七公教他学武功,使出浑身解数做了几个好菜,洪七公吃得不亦乐乎,郭靖却是分不出好坏,等洪七公说他“牛嚼牡丹”时,“郭靖心想:‘牛爱吃牡丹花吗?蒙古牛是很多,可没牡丹,我自然没见过牛吃牡丹。却不知为甚么要说‘可惜,可惜’?’”
郭靖不但不明白洪七公对他的讽刺,还笨笨地联想到了草原上的牛与牡丹的事情,无论怎么看,都觉得他的心比常人少了一窍。像这样的人,学习起洪七公的高明武功来,笨拙就更加显现出来了,搞得洪七公大是不耐也就是当然的了。像郭靖这样,学武都要费比常人多几倍的气力,那么艺术方面更就谈不上什么造诣了,比如在他与黄蓉来到太湖边的时候,“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郭靖问道:‘甚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他可以在其他方面与黄蓉毫无障碍地交流,但碰到类似涉及到聪慧灵变、文化修养方面的东西,那是无论如何理解不了的,这也就成了聪明的黄药师等人厌恶他的主要原因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郭靖的笨拙渐渐地发生了转变,这既缘于各方面的教导,比如他江湖的历练,也缘于他的努力。但他的性情却没有大的转变,笨拙迟钝留下的影子内化为诚笃,内化为厚实,内化为老成持重。谁也不会再说他是一个笨蛋,但谁都会信任这样一个人。
第二,善良大度。像郭靖这样天生愚笨的人,思考正经的事情还要转许多弯,费很大的劲,也就没有心思去琢磨害人的事。这样就促使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而正是他的善良弥补了他智力上的缺陷,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这个特点既是他与生俱来的,也是他的生活环境影响的。他的母亲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村妇女,连生父的名字也不知道告诉孩子,自然也将这种性格遗传给了他。蒙古人生活于北方草原,属于马背上的民族,当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草原文化,对待客人倾其所有,不存机心。加上郭靖天生朴质,他是无论怎样也不会巧言令色,矫饰作伪的。
正是这一品质,让人在对他的蠢笨生出嫌恶的时候又会去喜欢他。江南七怪对他的蠢笨是极为遗憾的,但却喜欢他的人品;就是马钰一看到郭靖,也是出于“见他心地纯良”才教他的——恬淡安适的道士,是不会花那样的功夫来教授一个巧伪奸诈的人物的。正因为他的善良,在见到杨康比武胜利后不娶穆念慈才仗义出手,才得到王处一的认可。而这中间最大的关节郭杨比武以丘处机的认输而告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人品。当时丘处机说:“我这孽徒人品如此恶劣,更是万万不及令贤徒。咱们学武之人,品行心术居首,武功乃是末节。贫道收徒如此,汗颜无地。嘉兴醉仙楼比武之约,今日已然了结,贫道甘拜下风,自当传言江湖,说道丘处机在江南七侠手下一败涂地,心悦诚服。”丘处机说“品行心术居首,武功乃是末节”是他认输的理由之一,也是金庸对他手下人物的钟情所在。
同时,郭靖也是一个很大度的人,纵观全书,我们看不到他占一点小便宜的地方。他是一个内心实诚,极为淳厚之人,对外物不太放在心上。这一点处处表现出来,而尤以与黄蓉相交的一段最为鲜明。他与黄蓉的结识是在张家口,当时郭靖刚进入中原,见到黄蓉时,黄蓉扮作一个小叫化,郭靖一点也不嫌弃她,先是请她吃饭,显得毫不吝啬,等出得店来,连貂裘和一半黄金也给了她。
这时的郭靖,压根儿不知道黄蓉的身份,只当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交往,但却抛出了所有的心。当黄蓉听说小红马的故事后,
“笑吟吟的道:‘大哥,我向你讨一件宝物,你肯吗?’郭靖道:‘哪有不肯之理?’黄蓉道:‘我就是喜欢你这匹汗血宝马。’郭靖毫不迟疑,道:‘好,我送给兄弟就是。’”
黄蓉本是随口开个玩笑,心想他对这匹千载难逢的宝马爱若性命,自己与他不过萍水相逢,存心是要瞧瞧这老实人如何出口拒绝,哪知他答应得豪爽之至,实是大出意外,不禁愕然,心中感激,难以自已,忽然伏在桌上,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
也怨不得黄蓉如此感动,这样的汗血宝马,那是千功难逢,白驼山上下来的那几个女子唯恐抢之不得,而郭靖却想也不想,就送给了黄蓉。这时的黄蓉是深知自己的身份的,作为一个“小叫化”,能得到郭靖如此赤诚的相待,那份感动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她也揭示出了自己当时的心理:
“黄蓉点点头,正正经经的道:‘我知道你是真心待我好,不管我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好看还是丑八怪。’隔了片刻,说道:‘我穿这样的衣服,谁都会对我讨好,那有甚么希罕?我做小叫化的时候你对我好,那才是真好。’”
“我做小叫化的时候你对我好,那才是真好。”这句话概括了黄蓉的内心,也使二人结缘,也使郭靖的眼前展开了一条新的宽广的路途。而这路途正是他的大度憨直造就的。
第三,诚实守信。郭靖若是生活在现在,一定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脑袋里少根弦的那种,他淳朴,善良,有点笨,这决定了他绝对不会撒谎,他以诚实面对生活,而生活也对他的诚实予以了回报。在他与黄蓉的交往中,黄蓉的聪明机变、灵活狡黠与他的这个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他爱黄蓉,但即使在面临与黄蓉生死相关的问题上,他也绝不撒谎,他一生都在实践着诚实。小说里有一个典型情节,在轩辕台前,杨康使诡计来抢夺丐帮帮主之位,为了消除丐帮诸人的疑虑,他上来就问了郭靖几个问题。之所以问郭靖而不问黄蓉,只源于杨康“知道郭靖老实,易于愚弄”。他问问题非常狡猾,采用的战术也是旁敲侧击,似是而非,迂回曲折,每一个问题都既与丐帮利益相关,又让老实的郭靖无法否定。郭靖不是不知道承认的后果,但他是个至诚君子,认为是事实的都会认可。结果,丐帮众人一致认为他们是凶手,落得郭靖与黄蓉“凄然对望”。
黄蓉在一边干着急可一点办法也没有,郭靖就是这么一个诚实的人,不论怎样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这一品格,即使在这样面临被害的危急关头也是如此。倘若此时他按黄蓉想的去做,事情一定会有转机,但面对杨康这样明显的陷害,他脑袋一点也不转弯,以诚实面对奸邪,后果也只能是“凄然相望”了。
与这一特点相应和的就是他的守信。我们可以看到,金庸的武侠世界的基座是靠诚信建构起来的,如果没有了诚信,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这个武侠世界也会变得毫无趣味。而像郭靖就是守信的代表。别的不说,只就他与欧阳锋而言。在所有的江湖人物中,欧阳锋无疑是郭靖最为痛恨的,欧阳锋坏事做绝,害死了他的五位师父,虏走了黄蓉,将他差一点打死,暗害洪七公,设计谋害一灯大师,所有这些事,要么是郭靖亲自经历的,要么是间接经受的。但为了黄蓉,在小说结尾部分他与欧阳锋击掌为誓,答应饶欧阳锋三次不死。前两次他都做到了,到了第三次,这时的郭靖已经认为欧阳锋害死了黄蓉,但一方面欧阳锋提到了诺言,另一方面,他也于心不忍,终于还是出手相救了。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绝不因为个人无比的仇恨而将承诺置之不顾。在他的身上,正体现了古人“一诺千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美德。正是这样的美德,使他成为一个直立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侠骨耿耿的人。
第四,意志坚强。一个愚钝笨拙的人,他若想在这个尔虞我诈、竞争惨烈的世界上赢得自己生存的权力,那么他一定要付出比平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如果他在立足于世后想着出人头地、更上层楼,那么这样的努力就不但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必不可少的了。他必须在他人休憩时起来,在他人入睡后继续,唯其如此,天道酬勤的法则才会眷顾于他,在忽然的某一天,他才会在经过百般的努力后得到彻悟,达到比常人高明的境界。说到底,这样的人若想成功,必然要有比常人多的多坚定的毅力和意志。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金庸的小说也忠实于这个事实。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这样“死脑筋”的人,会认死理的,越是做不到,他越会加倍地去做,而聪明人,则会另选他路,投机取巧,这也就是一个并不聪明的人往往取得比聪明的人高的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
郭靖当然是个笨人,作者一再强调他比庸常人还笨上几分,怨不得江南七怪找到郭靖的时候要失望了。郭靖的练武是经受过巨大的折磨的,他没少挨师父的打是一方面,每一次的失败都证明他的笨又是一方面。唯其笨得彻底,他从来不会抱怨师父,而更多抱怨的是自己;他也从来不会放弃,而更多的是加倍地苦练功夫。小说里有一段话可以说是郭靖最后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郭靖茫然不解,只是将他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以备日后慢慢思索。他学武的法门,向来便是‘人家练一,我就练十天’,当下专心致志的只是练习掌法,起初数十掌,松树总是摇动,到后来劲力越使越大,树干却越摇越微,自知功夫已有进境,心中甚喜,这时手掌边缘已红肿得十分厉害,他却毫不松懈的苦练。洪七公早感厌闷,倒在地下呼呼大睡。”
这是他跟着洪七公练“降龙十八掌”时的经历,洪七公本就是一个疏懒的人,又遇到这么一个笨蛋,不感厌闷才怪。但我们也应从这里看到,郭靖的精神是十分可嘉的,即使点滴成果,也来之不易,但正因为来之不易,所以更让他高兴,也让读到这里的读者高兴。谁不同情、尊重、敬爱这么一个勤奋的傻瓜呢?当然,郭靖的这种经历不是现在才有的,在他刚开始跟着江南七怪练武时就是这样,对于他自然也不是结束,在后来跟着周伯通学武时、记经时也是这样。他人笨,使用的方法也笨,但这种笨的方法却极适合于他——先记下,然后苦练,在苦练中慢慢消化。郭靖的成才之路是极为艰难的,是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才取得的。金庸将他描写成一个只会继承而不会创新的人自然与他的这种资质有关,但就是这多方的继承成就了他。对于一些自认为脑袋笨的人,郭靖是一个可以效仿的好榜样。
第五,运气好。也许正应了“傻子天照顾”这句话,郭靖的运气非常好。不但处处都能逢凶化吉,而且吉人天相,每一次都能遇到良好的机遇,促使他走上更高一层。纵观整部《射雕英雄传》,几乎就是一个傻子的好运史。
他的好运首先来自他的出生,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讲过。但既然有了开头,就远没有结束了。从小,他便好运连连。先是遇到哲别这么个师傅,带领他步入蒙古黄金家族,结识拖雷王子和华筝公主;在江南七怪找到他的时候,他又阴差阳错地杀了铜尸陈玄风;全真道的掌门马钰竟然千里迢迢来传授他内功;一入关便遇到了一生的伴侣黄蓉,而有了黄蓉,更是好运不断,洪七公、周伯通诸如此类的人物都随着黄蓉来到他的身边传授他远比江南七怪高明的武功。不但活着的人帮助他,就是死了的人也帮助他:他找到了《武穆遗书》,学到了上面的行兵布阵。不但万物之灵的人中的俊杰帮助他,连动物也来在好运上再添一笔华彩:在蒙古草原上,别人都没遇到小红马,而他遇到并且收服了;在蒙古王府,那条梁子翁养了多年的蛇偏偏咬上了他,让他吸足了血;更莫说那两只雕了,就随时飞在它的头顶,等待着他的召唤。所以,我们的郭靖最后就成了这么一种形象:跨下汗血宝马,头顶两只大雕,骨里蛇血翻涌,脑袋兵法不穷,身上武功高明,旁边美人相伴,四处师朋无数。更不用说麾下千军万马出征西方的气势,更不用说还有人为他终身不嫁的真情了。
一个傻乎乎的小子最后落到如此好运,这似乎有点迷信,但仔细想来也不全是。上天降生下一个人,对待他是公平的,他剥夺去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在其他方面予以照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他有那么多良好的品性,他有那么坚韧的毅力,这就更算是生活对他的回报了。这就是生活法则的辩证法。狄云、石破天、虚竹身上或多或少也有郭靖的影子,但全没有郭靖这么富于概括性。
金庸极富心思地塑造这样的人物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千百年来国民的共同心理。
中国是一个从来不喜欢天才、不喜欢聪明人的民族,这一点从最古老的奠定了所谓中国哲学的智慧人物(越是智慧的人越不喜欢聪明人)的定义中就能看出来。老子教导人“巧伪不如拙诚”,要“大智若愚”;孔子喜欢的也是这样的人,他钟爱的弟子颜回如果放在现在我们一定会认为他是个笨蛋,但孔子就认为他很聪明,聪明在哪里呢?聪明在他将他的聪明巧妙地掩藏了起来,所以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话的大意是说:我给颜回讲学一整天,他就在那儿认认真真地听,认认真真地记笔记,从来没有什么怀疑的,看起来像很笨的样子。可是,他回去后,翻翻笔记,用我所讲的,反省自己的言行,看来对我讲授的内容还是理解的。不仅理解,还能执行,还能有所发挥(一说孔子从颜回的表现和作法里有所启发)。颜回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笨啊!颜回不笨在韬光养晦上,不笨在不轻易表现上,所以孔子对他这个弟子喜爱得不得了。其他比如曾子,也是一个恭谨小心的人,凡事认死理,也算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但像宰予这样刁钻古怪的人,孔子就厌烦得不得了,动不动找机会将他训上几句。那句有名的“巧木不可雕也”就是用来骂宰我的,你可以说那是因为“宰予昼寝”,但如果换成颜回,孔子一定会认为是晚上加班加点学习太累了。到了庄子,更是将这一点反挥到了极致,庄子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就认为要善于掩盖自己的特长,不然“木秀于林,风比摧之”,你看那些长得标致高大的树,全都被砍了,只有那些歪瓜裂枣、一无是处的得以保存了下来。用在人生中,就是聪明人全没好下场,若想好好地活下去,若想在人世间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是笨蛋,或者不是笨蛋也要装个笨蛋。儒道两家学术上分歧很大,却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中国后来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平安不了多少年,动乱就跟着来了,老百姓生活在“宁作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的理想中,那么首要的就是要保全自己,而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装傻。在他们的意念中,傻子总比聪明人受到的冲击要少一些。所以这个人生哲理就被一直奉为圭臬沿用了下来。就政治而言,提出的口号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朝廷里若想作一个隐者,那么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装傻了。至于那些聪明的如陶渊明之流,就让他们去小隐吧。
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亲笔写下了“南方人不得坐在我的朝堂上”的话,刻在石头上放在政事堂上。自从王钦若拜官执政后,官吏们故意损坏了政事堂的墙壁,于是将石头移到其他地方,后来逐渐不知道放到了哪里。不久后王安石、章惇相继掌权,这块刻石就被人偷去了。明代的顾炎武说:“北方之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好论是非;南方之人,群居终日,无所用心,好言小利。”这是学者眼光看到的南北方之人的区别。赵匡胤是北方人,以一个帝王身份竟然守着偏见不让南方人坐到朝堂上来参与政事,这很显然是荒谬的。政治毕竟不同于学术,没有来自四方豪杰之士的辅助,那这个朝廷也是不完整的朝廷,政令难免会流于偏颇。赵匡胤大概还是以后来宋代一直延续的为臣者当老成持重这条规矩为出发点的,所以不喜欢南方人的开明聪慧、浮泛狡黠,将这样的训令放在朝堂上,自然是希望以后子子孙孙都不要用南方人,这种做法太过极端。王钦若执政后出现的“坏壁”现象很有意思,这可能是他的授意,以免在这条规定下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也可能是手下的人为了巴结他这样做的。到王安石等南方人执政时,石头莫名其妙地被人偷去了,似乎直到这时,那条形同废纸的条令才算到了终结。它无形中对南方人形成的心理压力也才告结束。但从赵匡胤的所作所为上看,相对比较聪明的南方人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不允许到朝堂里做官的,这可以说是将不喜欢聪明人在政治上发挥到了极致。
就人才而论,唐代的李白杜甫可以说是最佳的例子,说到李白,那自然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说到杜甫,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实诚笃,所以,后来给李白的称号是“诗仙”,给杜甫的称号是“诗圣”。其实这中间的区别是蛮大的:“诗仙”似乎在说你是神仙下凡,是“谪仙”,但毕竟还是“不是人”,而根据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来看,杜甫则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怨不得宋代的朱熹要将杜老夫子归为古往今来道德完美的五个典型之一了。而另一个更算是天才人物的聪明人李贺就更为不幸,别的不说,从称号“诗鬼”上就可以显见人们对他的态度了。说到文学作品,金庸先生在这一点上虽然不能说是拾人牙慧,但继承前人的观点却是无疑的。别的不说,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者,你翻完《聊斋志异》很容易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得到狐仙花妖垂青的都要么是傻子,要么是笨蛋,当然这中间再加上一个穷困。蒲老先生一生科举不如意,穷困潦倒到娶个媳妇也被人耻笑,于是就开始在这本书里做他的美梦,而这美梦又是始终处于贫困线上的中国普通百姓所共有的。
聪明人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之流是得不到好的报应的。就其原因,聪明人一般都不太安分守己,都富于理想化,都不大容易满足,而且正因为脑袋好用,心思灵活,所以对生活的要求也就比较高、比较多,受到不良东西的诱惑也就容易一些。而且聪明人大多意志不是太坚定,爱产生动摇。就性格而言,也缺乏稳重,佻达洒脱,爱露锋芒,爱出风头,爱搞恶作剧。所有这些缺点,都成为不招人喜欢的理由。受整个社会评价人物的影响,聪明人若想立足于世,首要的就是也要学会装傻。这一点金庸自然也意识到了。纵观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无疑是最为聪明的一个,在他年少不更事的时候,处处耍他的聪明,结果惹是生非,处处碰壁,遭人讨厌。好多次,他都由于太过聪明差点把命丢了。所以,他最终接受了人生公理,学会了装傻。论理,他当然逃不过李莫愁的追击,但一旦他变成了“傻蛋”,却是无往而不利。该书中的〈《计避敌》那一章让人看得非常开心,就其原因,我们就是在看一个聪明人是如何装傻的。
杨过最后当然成了大侠,成了大侠的杨过对自己的聪明有一段检讨值得我们注意,在大战襄阳杨过打死蒙哥后,他与郭靖入城,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这时:
“二人携手入城,但听得军民夹道欢呼,声若轰雷。杨过忽然想起:‘二十余年之前,郭伯伯也这般携着我的手,送我上终南山重阳宫去投师学艺。他对我一片至诚,从没半分差异。可是我狂妄胡闹,叛师反教,闯下了多大的祸事!倘若我终于误入歧路,那有今天和他携手入城的一日?’想到此处,不由得汗流浃背,暗自心惊。”
杨过的“汗流浃背,暗自心惊”是有原因的,究其根本,还是意识到自己凭借小聪明差一点走上弯路。聪明在他还未谙人世时带来的只会是“狂妄胡闹,叛师反教”,倘或这时一步走得不慎,那么“误入歧途”是很容易的。这时的杨过已走向成熟,已学会了反省自己,但反省的第一条却是自己被聪明带来的害处。
关于这一点,苏轼也有过自省,他一生历尽坎坷,到了老年,意识到这全是聪明惹得祸,于是为此写下了一首诗:“人人生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时的苏轼已看透了社会,看透了人生,觉悟到自己之所以多灾多难,全是聪明造成的,而愿孩子“愚且鲁”,虽有点激愤,但也是实话,只有“愚且鲁”的人才能“无灾无难”地升到公卿,才能不遭横祸,永保高位。后世的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更可以作为这首诗的注解了。
与描述男性的愚笨迟钝不同,金庸将聪明灵秀、机智多巧尽情地给了女子。在他的笔下,虽然女性形象多样,但却尽多机巧多变、伶俐可爱之人。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霍青桐、骆冰,《碧雪剑》中的阿九、温青、何锡守,《飞狐外传》中的袁紫衣、程灵素,《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岳灵珊,《天龙八部》中的阿珠、钟灵,《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郭襄,《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周芷若、殷离、小昭,《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几位夫人,等等;即使是那些厚实淳朴、庄重踏实的女子,也能不时地显现出她们的聪慧来,或者说至少让人看不出她们的蠢笨(面临爱情时除外,这一点后面会谈及),如《射雕英雄传》中的穆念慈,《连城诀》中的戚芳,《飞狐外传》中的苗若兰,《神雕侠侣》中的程英、陆无双,《书剑恩仇录》中的香香公主,《侠客行》中的水笙等;而性格上存在明显缺陷的人诸如《神雕侠侣》中的郭芙,《飞狐外传》中的田青文,《侠客行》中的丁当,也不时地有智慧的火花冒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去做许多作家笔下那种花瓶似的人物。与此相并列的是,一些显然被诸多读者认为是反面的角色比如《天龙八部》中的马夫人、叶二娘,《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师徒和裘千尺都说不上奸诈但却显得很有思想,很有目标。纵观金庸小说,女性里智商较低的就数《射雕英雄传》中的那个傻姑了,就那作者也交代说可能是遇到父亲死亡那场惨剧后变傻的,并不是先天就是如此。而且金庸的笔下尽多大奸大恶之徒,但却几乎全是男性,女性每一个人倘若用心去研究,都不能把她们放入十恶不赦的行列,她们的所作所为即使是不合正道的,也值得人去同情,值得人去原谅。
仔细探究,作家在这一点上还是继承了传统小说的思想和笔法,纵然放眼四望,我们的身边愚蠢的女性比比皆是,但传统的中国小说却不会将她们塑造成如此不堪。曹雪芹的《红楼梦》堪称其中代表,这是众人皆知的,里面有句话最为有名:“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而古人早就说过“智者乐水”,既然是水做的骨肉,那么有点与水相伴的“智”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细究这种观点,也并不是曹老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宋代,当时名士谢希孟在临安结交妓女,理学家陆象山责备他说:“你是个士人可是朝夕却与卑贱的妓女一起居住,难道不觉得对名教有损而羞愧吗?”谢希孟恭敬地道歉,说以后再也不敢了。后来他又为妓女建造鸳鸯楼,陆象山听到后就写信责怪他,谢希孟又道歉说:“不仅建楼,还写一篇记。”陆象山喜欢他的文章,不自禁地问:“楼记里说了些什么?”谢希孟随口说了一句:“自逊抗机云之死,而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陆象山默然说不出话来。可见自从宋代,就有天地钟情于女子之说。而一般的文士也有这样的毛病,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如此的女性,于是通过自己的文笔创造出来几个,没事时意淫一番,也可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
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归结于男权社会上,男性必须大智若愚,心思要放在建功立业、追名逐利、封妻荫子、名垂青史上,女性自然没有这个可能,天生注定干不出什么大事,那么有点小聪明是再好不过。安邦定国是谈不上,但用来愉悦男性却是不错的生活调料,用来防身也是不错的武器。因为她们天生就体质而言就是软弱的,如果再没有点叫作智慧的东西,那造物主也未免太吝啬了。但如此的智慧那是万万不可与男性的愚笨相比的,最后成大事的还是男性,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能逾越的。这是金庸笔下各类女性的命运,也是整个中国小说史中女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