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20世纪最伟大的荒岛文学,大家所熟知的无疑是《Robinson Crusoe – 鲁滨逊漂流记》,《鲁》讲的是一个人流落在荒岛上的求生之道,那如果一群人被投在荒岛上呢?再或者,如果这群人是孩子呢?这本《Lord of the Flies – 蝇王》(作者:William Golding 威廉·戈尔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设定,是发生在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架载着一群六~十二岁之间儿童的飞机,在大海上遭遇袭击,就这样,孩子们都被困在一个荒岛上,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蝇王》的故事,是作者模仿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巴兰坦 (R. M. Ballantyne)的《The Coral Island – 珊瑚岛》,故事大情节的走向,都是失事、考察、求生、回归。不过,当两位作者的理念不同,哪怕是同样的故事背景,也会演绎出完全不同的故事方向。《珊瑚岛》讲的是三个男孩在荒岛上,通过智慧、勇气、善良和团结,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解救的故事;而《蝇王》则讲述了一群男孩儿,由开始团结、和睦相处,到后来由于恶的本性显现并膨胀出来,于是逐渐分裂,互相残杀,甚至最后以命相搏的悲剧性故事……
故事
拉尔夫,金发碧眼、皮肤白皙、身材强壮,是那种一看就是良好家庭出身的美好少年。困在孤岛上的他,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这个处处充满着新奇的岛屿。他从未想到过死亡,只当这是一场意外的旅行,因为当军官的父亲一定会来救他的。他遇到了胖男孩儿——猪崽子,后者提议把岛上孩子们都聚集起来。拉尔夫吹响海螺,孩子们闻声而来,陆陆续续地聚集到两人的身边。之后大家投票,选拉尔夫为领导人——他是领导者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民主的选择;另一群孩子中的杰克,是教堂里唱诗班的领头人,他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意。此时的杰克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领导者的幻想,这时的孩子们,还有着文明社会的意识。
有了领导,孩子们就有了秩序的约束。然而,愉快合作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这个小团队迎来了第一次骚乱。经历第一次风波后,好像有什么种子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和谐合作的氛围,也逐渐崩塌。拉尔夫和杰克开始渐渐有了对立的趋势。两个人互相吵架,又在现实的逼迫下,不得不通力合作。杰克的目标明确,就是狩猎和填饱肚子,他们追逐的是满足原始的欲望;而拉尔夫却尽力想要维持着文明社会中的秩序,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了两个人水火不容的结局。渐渐地,拉尔夫失去了话语的权威性。更可悲的是,他发现孩子们更加信任和崇拜杰克了,因为杰克带领他们狩猎,让他们填饱肚子。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拉尔夫和猪崽子向杰克等人妥协了,他们加入杰克狂欢的团体。孩子们围着高高的篝火,大声唱着跳着…这场狂欢既像是孩子们间的嬉笑玩耍,也像是一场诡谲的祭祀仪式。忽然间,不知谁看到树林中,有一个窸窸窣窣的黑影在挪动,有人大叫一声:“野兽来了!” 刚才还火热到接近癫狂的气氛瞬间凝固起来,有人起了头,带着孩子们冲了过去,冲着已经走出树林的黑影打了过去。那团黑影在地上呜咽着要说什么,但没有人听得清,直到黑影在地上一动不动,孩子们才冷静下来,看清黑影是西蒙,瞬间慌了神——他们打死了自己的伙伴。
想起这件事,令孩子们个个噤若寒蝉。这件事也成了两派人走向极端的催化剂。杰克等人彻底走向了屈服原始欲望和恐惧的野蛮人,拉尔夫彻底和杰克等人断绝关系,他意识到自己一时的屈服,造成了多么可怕的后果。拉尔夫不愿这种事再次发生,所以他宁愿吃野果挨饿,也坚守着自己最后一丝理智。可惜,杰克并不愿意就这样和平共处下去,他命令手下的孩子,抢夺还跟随着拉尔夫的猪崽子手中的眼镜,保证自己的火源不会断,命令抓捕两个人,让他们臣服在自己的统治下。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斗中,猪崽子坠崖而死,拉尔夫也在他们放火烧山的极端行为下,跑到了海滩的空地上,无处可逃……
幸而最后一刻,一艘军舰停在了岸边,救下了拉尔夫。拉尔夫失声痛哭,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最终,孩子们获救了,但故事却无疑是个悲剧。
内心的“野兽”
作者戈尔丁说人性走向黑暗,是从摆脱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开始的。书中提到了野兽,戈尔丁的目标似乎更加深远,恐惧会催生出孩子内心潜藏的东西,那就是人性。书中,杰克以及他的猎手们,只有戴上假面,脸上涂满五颜六色的东西,藏起自己真实的脸,心底的兽性才可以肆无忌惮。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便是那个风雨交加的雨夜,围绕着篝火舞蹈的孩子们在集体狂欢中将西蒙误认为野兽,凶残地将其杀死。刚流落荒岛时,他们是连野猪都不敢杀的文明人,而此刻,他们对杀死同伴已经无动于衷。
人性中的恶到底是什么?在故事中,有这样一段细节,西蒙独自从林子中归来,是因为他不相信有野兽,然后,他就遇到了“蝇王”。他看到蝇王附身在那个杰克他们祭祀的野猪头上,上面黑压压的一层苍蝇。这里“蝇王”对西蒙说了一段话:“别梦想野兽会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你心中有数,我就是你的一部分!我可怜的、误入歧途的孩子,你认为你比我还高明吗?……” 这一段颇具奇幻色彩,但确是全篇最引人深思的一段话。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蝇王”就是人性的恶,也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最后结局的原因。真正的“野兽”原来是人内心深处的“恶”。
在现实中“蝇王”指的是什么呢?第一,是人类的原始欲望,也就是兽性——满足饥饿感、嗜血,都是人类原始的欲望;第二,是恐惧,孩子们之所以会冲上去打死西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潜意识中的恐惧,使他们自保做出的反应。这些也就是人性之恶。不过,《蝇王》这本书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是因为体现了人性之恶,更是因为指出了一条救赎的道路,那就是西蒙这个角色。
如果说,杰克是代表臣服于原始欲望的“野兽”,拉尔夫是现代社会具有缺点的人,那西蒙就是具有救赎力量的先知。在现实社会中,他们不是不同的人,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这三种性格都存在于我们的体内,他们不断博弈着,间接性的掌控主动权。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人,就是因为在社会中,我们的人性能够用理智,去承认、去正视人性中的恶。
在《Blindness – 失明症漫记》中,医生的妻子作为唯一的非失明者,像是在显微镜后面观察众失明者的行为,而那些“失明生物”根本没料想过她的存在。谁能说这种白色眼疾不是一种灵魂疾病呢,那些盲人的灵魂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无拘无束,脱离了躯体更能为所欲为,尤其是坏事,尽人皆知,做坏事最容易。
就像尼采所说的:“其实人跟树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一个人要想成熟进步,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来审视自己,有足够强大的灵魂来剖析自己。”
背景和作品赋予的意义
威廉·戈尔丁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他从小就热爱文学,7岁时就开始写作,刚大学毕业,就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他当过演员、导演、编剧,后来成为了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他在战争中见识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在一次次的枪林弹雨中,他望着身边不断流逝的生命,对人性产生了动摇和疑惑。战争结束后,戈尔丁回到学校教书,开始刻意观察起这些更接近人类本性的孩子们。他发现,如果没有家长的制止、老师的教育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很多孩子都会打架斗殴,争夺物质。他觉得,这是人性的恶,在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自然的流露。于是,他就萌发了写一本暴露人性的小说的想法,《蝇王》由此诞生。
荒岛文学,本就是为了传达某种理念,逐步演绎在与社会隔离、没有了道德法律约束、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人的生存模式,从而探讨人的本性。戈尔丁也选取了荒岛题材,却打破了人们心中“乌托邦”。他剑走偏锋,《蝇》借着“天真的”孩子们,简单地再现了人类社会的构成、发展,更是展现了人心的两面性——人性和兽性。
在戈尔丁之前,大部分西方作家都在极力宣扬人性的真善美,觉得人是万物的灵长,天性中就带着智慧和善良(比如前面提到的《珊瑚岛》)但戈尔丁却不遗余力地展现着“人性的黑暗”,所以他也被西方称之为“寓言编撰家”。在戈尔丁看来,现代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危险的,因为不能认识就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本性中的‘恶’,而作家的任务,就是使人们了解和正视自己的本性。他凭借《蝇王》获得了一九八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 其实戈尔丁书写的,不仅仅是黑暗,更多的是二元对立的矛盾。比如,光明和黑暗、理性与荒诞、堕落与救赎、生与死……在有些作家的故事里,矛盾的存在是致命的缺点,然而在戈尔丁这里,却成了魅力之一 —— 正是因为这些矛盾存在,才让他的故事引人深思。或许正如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说的:“和小真理相对的当然是谬误,可是和伟大的真理相对的仍然是伟大的真理。”
结束语
在书中,西蒙说也许怪物真的存在,但是怪物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就在我们之间,它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人们指责兽性,但其实成不成为“野兽”在于自己的内心。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中本来就有恶的一面,有些人的善良也许是伪装出来的。西蒙代表的是先知,他说出了真话,却被孩子们轰下台去。
这部作品中也反映出现代文明的虚伪性和脆弱性,这种特有的属性并不能靠人性的善恶来进行考量。人性的恶,这是一个抽象的哲理命题。戈尔丁把这个哲理命题具体化、形象化了,他让读者通过书中的故事和孩子的争斗场面来深刻地去体悟,同时在书中,人物、场景、某些物品都被他赋予了某些象征意义。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判断有些事物的是非对错,人类的思维是有限的。也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得不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然后不断在思考中进步。
END
扫码关注我
作者:Ruby Li
微信ID: yh57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