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福寺里的清净与喧嚣

文/马志雄

大约在清康熙初年,一位少年自浙江经湖南一路西行,最后在贵阳安定下来。在贵阳安定,可谓是身心俱安,20岁时剃度出家,自此“以了生脱死、见性明心为职志”。他就是开黔灵山弘福寺道场的赤松和尚。

了生脱死,就是洞明世间因果轮转的真谛,进而超越于相。生死,源于对“我”相的执迷,而“我”一期生命的开始与结束,只是四大合离,五蕴于世间缘起缘灭的一次聚散,缘起时生,缘灭时死,本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明了我与人相,明了众生相寿者相,即是如来,如是而来,如是而在,如是而去,自然而然,没有一丝虚妄的挂碍,这才是对生命的大彻大悟。

见性明心,见的是般若真如实性,明的是应无所住的清净之心。马克思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性就近于马克思哲学里所说的本质。唯识学称万法皆有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后又以“三无性”破除对“有”的执念,知此三自性与三无性,便是真的“见性”了。明心,先明世间有三颗心,即血肉之心、经俗世熏染的执取之心和无所住而生起的清净之心。清净心在于无分别计较,若还有一丝分别计较就难免纷扰,何来清净!无分别计较就是维摩诘所说的不二法门,我想这也是弘福寺正面上方书写“不二法门”四字的用意所在。

了生脱死、见性明心,其实是对缘起性空真谛的正觉,佛教说万法皆空,这个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指缘起性空。

因为缘起所以性空。佛教说万物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即地水火风,比如人,骨肉为土,血液为水,体温为火,呼吸为风,如何和合成物,就是因缘,也就是物得以形成的条件,比如作物要成长,没有阳光养分等等条件是不行的,为何说因为缘起所以性空?性空是指物没有自性,也就是说不是圆满自足的,如果没有因缘际会,便不存在,何况佛教说四大皆空,缘起之物就更不能说为实在了。

因为无住所以性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凡我们所知之物,都是在时空构架里被认识,凡时空中的存在者都是有限的,我们同样是被扔到无滞的时光之流,我们贪恋着花儿,可是很快就凋谢了,我们享受着当下,可是刹那间那个当下已变成曾经,哪一个当下可知之物不为空呢!

弘福寺建于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有贵州首刹之称。从黔灵山公园南门进去,沿九曲径往山上走,林密山幽,凡尘里浮躁不安的心,未到古刹已安宁许多。到寺里,或静坐参禅,或烧香礼佛,或随意游走其间,而我必然会去佛经阅览室看看书,就在那山间,就在那寺里,不是要可以去立身心于方外,自然而然的就忘记尘间烦琐,心就自然而然的清净无纷扰了。这是我喜欢到弘福寺的原因,我想,赤松和尚建此古刹的原因,除了弘法供佛,也是借此机缘给深陷红尘琐事的人们偶尔心生一点清净,凡尘与净土,就这一山之隔。

我之前到贵阳,每次都要抽时间到弘福寺里坐坐,确是一方净土,不管我当时是怎样的心境,历经怎样的生活变数,总是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安宁。时隔几年再回到这里,那份安宁已然难寻了。

恰逢午后最炎热的时刻,公园里人满为患,摩肩接踵,我最不喜欢这般拥挤热闹。到寺里,人同样多到我不能容忍的地步,有的在礼佛烧香,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默默对着佛像许愿,有的只是简单的游人,没有目的,四处看看便离去了。游人不曾闲着,佛寺也得赶上需求。藏金阁后面的房屋在扩建,大雄宝殿左侧新开一殿叫财神殿,财神殿门口种一棵树叫摇钱树。看到这里,我对身边的朋友说,原想这是一片清净地,现在看来是难得清净了,无端沾染太多俗气。

伊壁鸠鲁曾说,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心灵平静。这其实暗含人生的内外两重秩序,安身是外在的秩序,安心是内在的秩序,只有两重秩序都井然,才足以谈及幸福。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向外寻求太多,连寺庙也没办法,只好迎合人们的愿望,比如很多人想发财,就弄了个财神殿摇钱树,本来这些追求已是虚妄,佛寺的做作更徒添虚妄。

从弘福寺出来,下山时在九曲径上看到石刻的三个字:“菩提路。”我想。世间本来就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菩提,或者说世间本无菩提,如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谓菩提,只不过是一念心的清净无干扰而已。世间也没有一个清净的道场供你修行,人生就是一个到场,不管你接受与否,你已在其中,你已在修行,或是将一辈子看作一个渐悟的过程,或是遭逢机缘得以顿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弘福寺里的清净与喧嚣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