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天性和潜力|《游戏养育》摘录

“游戏养育”是一个很有趣也颇吸引人的概念。初次接触游戏养育的爸爸妈妈常常会问:“游戏”为什么会有效果?“游戏”为何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和自发性?也常常有人质疑:“游戏”不就是玩乐吗?“玩乐”,孩子当然喜欢,但是做事情、写作业就不是游戏了,一点也不好玩,这时还能进行游戏养育吗?

游戏是什么?

首先,游戏养育所谈的“游戏”不是指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等电子游戏。孩子在玩这类游戏时,可以独自一个人玩,完全不跟周遭的任何人互动,甚至不期待有人跟他一起玩。我们时常会在餐厅看到,孩子人手一部手机就不吵不闹了,但同时也没有了交流互动。这类游戏不仅没有提供孩子人际交流互动的机会,还让孩子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孩子不需要表达内在的感受与想法,玩的过程也无法促进孩子肢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因为,整个过程只用到了手指。这是非常糟糕的!每位爸爸妈妈对孩子玩这类游戏都要有所限制。

游戏养育所倡导及鼓励的游戏范围很广泛,只要过程需要或可以有交流互动,或是可以促进沟通表达都可以说是“游戏”。玩玩具、画图、玩乐高、玩拼图等游戏的过程可以让孩子通过玩具等媒介展现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孩子一个人在进行这类游戏,过程中别人也是可以参与的,可以根据孩子的作品与他进行交流互动,例如与孩子分享他刚才一个人画的图。跟大人、手足、同学一起打球、下棋、进行团康活动等也是游戏,这些游戏的过程就是在交流互动,而且动态的活动还能促进孩子肢体协调性的发展。

简而言之,具有下述三个特性之一的活动,就是游戏养育中所谓的“游戏”:

1.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内在感受、想法或展现能力。

2.可以促进孩子与他人交流互动。

3.有助于孩子身体发展。

由此可知,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几乎都是“游戏”。毕竟训练孩子如厕、走路、读书、写字等,都有交流互动。因此,游戏养育所谈的“游戏”,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我们不认为游戏仅仅是一种玩乐,而是深深地认为:

“游戏”展现孩子的自我优势,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游戏”让孩子的情绪充分表露,让孩子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

选自《游戏养育》

建立自信从游戏开始

试想一下,若要在工作之余选择做一件事情或从事一项活动,你会选择什么?唱歌、打球、运动,还是看书、看电影?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但无论选择什么,都一定是会让自己放松、开心,能扩展人际关系或是找到成就感的。更重要的是,这个事情或活动是自己愿意且喜欢的,甚至就是兴趣与专长所在,从事这些事情或活动有助于身心的调整与优化。

同理,孩子在做完作业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大多数爸爸妈妈都会说那一定是“游戏”。其实,孩子的“游戏”跟你投身的活动有着同样的功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有的爱玩积木,有的爱玩黏土,有的爱玩剪纸,有的要去打球、跑步,有的爱看故事书……选择玩什么游戏也展现出了孩子的优势。

然而,当孩子一个人玩游戏时,游戏就只是游戏。可如果爸爸妈妈学会游戏养育的基本态度与方法并陪着孩子一起玩游戏,那游戏就不只是游戏了。此时的“游戏”就是在展现孩子的自我优势,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小明上幼儿园时学会了踢毽子,每天爸爸一回到家,小明就要求爸爸一定要看他表演踢毽子。

“爸爸!你赶紧坐下来,看,今天我已经可以连着踢10下了!”

于是爸爸专注地花了5~10分钟看孩子踢毽子。

一段时间下来,爸爸发现过去小明有时会嚷嚷不想上学的现象完全没有了,而且变得很喜欢上学。

爸爸还发现小明不仅喜欢踢毽子,也变得更有自信,更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爸爸!你看我厉不厉害!”

“这个我会,我要试试!”

小芳是一年级的新生,她个性温和善良,但较为内向。由于上学之前是由乡下外公外婆照顾,没有进过幼儿园,因此她对学校的一切都很陌生。

上学的第一周,老师指定小芳上台念课文,小芳因为念得磕磕巴巴而遭到同学讥笑,她觉得好丢脸!自此,小芳开始对学习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有些恐惧上学。

妈妈学习游戏养育后,开始固定地陪小芳玩游戏。她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小芳有时扮有爱心的老师,请妈妈当学生,有时扮上台说故事的小朋友,妈妈当听众,小芳玩得不亦乐乎。游戏中妈妈不断地肯定小芳的故事说得好听,也称赞小芳会安慰动作慢的小朋友,是个温柔、有爱心的好老师。妈妈还分享了自己小时候上学时的故事,原来妈妈也曾经有过和小芳一样的经历。

小芳变得开心多了,开始愿意和妈妈一起念课文、学拼音,也愿意一起复习功课。

小芳不再觉得丢脸,上学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了!

各位爸爸妈妈,平日对孩子的学习及成绩提出要求是应该的,但当孩子做完作业或完成你要求的事情,说他要去玩的时候,也请你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好好欣赏孩子玩的游戏。因为这些游戏跟孩子的特质、优势有关,并且孩子玩的游戏内容,如游戏人物的表达、游戏过程的剧情变化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情绪与想法。

孩子的心事,都在游戏里

每个孩子都爱玩,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游戏上。其实游戏是孩子最自然、原始的语言,他们除了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表达梦想和创造力,还会在游戏中表达内在的想法与情绪。

其实,孩子是敏感的观察者,却是糟糕的表达者。由于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全,他们缺乏抽象思考与表达能力,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越是严重、越是困扰、越是伤害,孩子就越是难以用口语表达。只要试着花一点时间观察孩子的自发性游戏,就会发现他们可能无法精准地用语言来表达挫折、愤怒,却常常能通过游戏玩出他们的挫败感和压力。

以角色扮演游戏为例,孩子通过这样的游戏过程,呈现他感知到的世界,也玩出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或完成的梦想。小男生扮演警察、超人或大力士,拿着精良的武器拯救世界,这样的游戏过程满足了这位小男生的好多幻想,也让他感受到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小女生扮演妈妈,给小婴儿煮很多食物,一边煮,一边说些她在生活中听到的话:“要乖,不可以挑食,爸爸会生气的。”……

一个即将住院动手术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游戏的主题是一个小朋友要动手术。

他将一些诊病、治疗的医疗玩具拿出来玩。有意思的是,玩到要动手术的游戏环节时,他设想突然发生地震,导致医院停电,所以手术必须暂时取消。他将医疗器材及即将动手术的小朋友玩具收了起来。

没多久,他又玩了第二次。这一次要动手术前,台风来了,同样没有办法动手术!

第三次则是主刀的医生遇到堵车,来不及赶到医院,所以也没办法动手术。

通过这三次的游戏内容,孩子已经把他内心的渴望、期待以及担心、焦虑表达出来了。

照顾娃娃的游戏,可能呈现她被照顾的经历,也可能玩出她内心的期待。

孩子玩化妆游戏,很有可能是在模仿她平日看到妈妈化妆的过程。

在一个友善、接纳又有足够多元的玩具及其他媒介的情境下,孩子就会被自己内在的需求所引领,玩出各种不同主题的游戏。通过孩子自发的游戏,我们可以了解孩子所感知到的世界,所认同的事物,或是孩子生命中对他影响很大的事件,如父母离婚、亲人过世、目睹家暴等等。

总之,孩子游戏的过程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孩子靠游戏表达情绪,靠游戏表达思想,靠游戏描述他生命中的一些重要经验。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游戏”让孩子充分地表达他内在的情绪与想法,进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可以促进孩子与他人交流互动。

3.有助于孩子身体发展。

由此可知,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几乎都是“游戏”。毕竟训练孩子如厕、走路、读书、写字等,都有交流互动。因此,游戏养育所谈的“游戏”,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我们不认为游戏仅仅是一种玩乐,而是深深地认为:

“游戏”展现孩子的自我优势,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游戏”让孩子的情绪充分表露,让孩子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

在游戏中放心地“讲”出心事

游戏有一个特殊之处:

因为是游戏,所以孩子可以不受威胁地表达心中负面的经验与情绪。

大家都听过孩子说“我是闹着玩儿的”,尤其当孩子说了或做了不被接受的事情时,经常会以“我是闹着玩儿的”这句话来当借口。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动力机制,因为是闹着玩儿的,所以不要当真;因为是闹着玩儿的,所以比较没关系。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也是在玩儿,所以可以比较放松地投射或表达出生命中的负向经验。此外,像玩玩具、画图、编故事或演戏等活动都是通过布偶或其他媒介来表达,孩子不是直接地讲出自身的经历或负向情绪,比较不容易感受到威胁及压力。

就像大人如果要咨询一些较难启齿的个人问题,也常常会以“我有一个朋友……”的方式开口。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避免太难堪或太有压力。同理而言,孩子通过游戏更容易表达他们生命中一些很难开口的经历或情绪。

一个有情绪困扰的孩子运用黏土创作出来一件作品,他将它取名为“爆发的火山”。从这个作品的名称及内容,就大概可以推测出愤怒、生气可能是他生活中常出现的一些情绪。平时他可能很难表达出来,但因为是在玩黏土,所以可以尽情地搓、揉、压、捏,安全且放心地表达心中的愤怒。

更有趣的是,在孩子通过游戏充分地表达情绪的过程中,他也在学习自我掌控。你看他将这些黏土掌控得多么有秩序!这个过程对孩子而言很具有治疗效果。有一次我应邀到外地开游戏养育的工作坊,主办方来接我时,车上坐了三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年龄最小—大概三岁多—的小女生,看到有客人上车,显得非常兴奋,然后就跟旁边的一位小男生说:

“等一下我们来玩游戏!”

“好啊!那玩什么呢?”小男生说。

“我们来玩吵架的游戏!”小女生开心地回答。

我当时听了很惊讶,这么清秀可爱的小女生为什么要玩吵架的游戏呢?我不由得想,是不是她的家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如果有机会看到这个小女生玩的吵架游戏的内容,就会对她有更多的了解,甚至可以了解“吵架”对这小女生有哪些影响。

因为是游戏,是玩耍,请爸爸妈妈不要太严肃,不要指导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容许孩子在可以完全行使自己的意志的情境下玩游戏,你只要在一旁欣赏,并对孩子做得不错的地方给予反馈就可以了。

“你好开心完成了拼图!”

“你很专心地用这些积木搭出了一个城堡。”

“你画了一棵树、一朵小花和两只小白兔。”

“你想知道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怎么样,结果就变出了不同的颜色。”

……

简而言之,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游戏给孩子提供一个在接纳的气氛中自由表达和探索的机会,让孩子自然地发展优势,自然地纾解心中的情绪或压力,并且学会自我掌控。这样孩子会越来越有自信与自尊。

孩子的工作就是玩!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工作就是玩!”多经典的一句话。“玩”,或者说游戏,对孩子而言真的很重要。“玩”不仅可以让人学习与成长,还可以纾解一个人的情绪,让人有满满的能量投入工作与生活。只是我们要如何跟孩子“玩”,才能玩出这些效果呢?以下是一个游戏养育工作坊的学员将所学应用在孩子身上后的反馈。

前几天和9岁的女儿聊天时,突然兴起,就问了她:“你觉得妈妈学了游戏养育后,有不一样吗?”

她不假思索地、超大声地回答:“有!”

我想,我的变化应该是很明显吧,让她不用想就可以马上回答,而且那么肯定。我也想知道女儿观察到了什么,就再问她:“哪里不一样了?”

她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妈妈,你没有那么凶了。”

“还有呢?”

“啊,小的事情,都让我自己做决定。”

“还有没有呢?”

“就是会看着我玩!”

以上一段很简短的母女对话,已经道出结构式游戏治疗及游戏养育所强调的爸爸妈妈要如何陪孩子“玩”的内涵。

“妈妈,你没有那么凶了”:请以平稳的心情陪孩子玩。既然是游戏,既然是玩,就请爸爸妈妈放松心情地陪孩子玩吧!你的心情越是放松,陪伴的效果就越好。

“啊,小的事情,都让我自己做决定”:在陪伴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导,也不要暗示,就让孩子自己来吧!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让他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当你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自行决定,就会发现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

“就是会看着我玩”:“看着我玩”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首先要澄清的是,爸爸妈妈在“看”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如果不断地提醒、纠正、指导,那会烙印孩子的低自尊。这种“看”的方式会让孩子很讨厌爸爸妈妈在旁边看着他玩,有的甚至不要爸爸妈妈在旁边。

其实,没有提醒、纠正、指导的“看”也有不同层次的内涵:

1.很多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公园玩时,自己在椅子上滑手机或跟其他爸爸妈妈聊天,偶尔抬头看看孩子玩游乐器材。这时候的“看”,只是在注意孩子的安全。

2.有的爸爸妈妈也会说,孩子经常在客厅玩乐高(或其他玩具),他们如果有空就会坐在旁边看着他玩,孩子有时遇到困难也会向他们求助。这时候的“看”跟孩子是有联结的,但却是被动的联结。

3.最高层次的“看”,是要在跟孩子互动时做到具体地说出孩子的正向行为,也就是要具体且明确地描述出行为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式的赞美。这样的陪伴才能满足孩子的亲密需求,才能玩出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在了解了不同层次的“看”之后,在此要特别澄清,不是随时随地都要做到最高层次的“看”,因为这太强人所难,也不切实际。而且让孩子能有机会一个人玩也是很重要的,爸爸妈妈有时也需要休息或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能在与孩子互动时,经常做到最高层次的“看”,久而久之,孩子当然就会喜欢爸爸妈妈看着他玩,甚至喜欢爸爸妈妈陪他做任何事情。

推荐阅读

《游戏养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天性和潜力|《游戏养育》摘录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