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一个人不看书,三观就只能靠亲朋好友决定

首先先介绍下蒋方舟
蒋方舟,女,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她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摘自 百度百科

不读书她怎么看
不读书的人,没有办法从多元的途径,获得新知。他的一切认知来源,要么来自电视网络媒体,要么就来自身边人的八卦。蒋方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不看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就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他的眼界和格局,也因此由别人决定。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这位益友,可以藉由文字,激荡你的心灵,刺激你的思考。一个人,没有阅读的反复锤炼,他的大脑会越来越懒惰,他的眼光会越来越肤浅,渐渐地,他的思想也会停滞不前,成长自然难以实现。

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人的冒险
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人的冒险,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许多自己内心不曾被发现的隐秘部分。

蒋方舟有记忆的阅读启蒙是在小学,当时蒋妈妈是中学老师。小学放学很早,大概4点蒋方舟就能回家,回家前她会跑到妈妈的学校,在图书馆找本书,边看边等妈妈。她那时看书很快,一天能看完一本,坐在回家的单车后座上也在看,妈妈担心她弄坏眼睛,一边骑车一边问“是不是在看书”,她假装答“没有、没有、没有”。

七八岁时,蒋方舟已经在看三毛的作品,以及一些日本轻小说。十岁出头,她开始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米兰·昆德拉以及尼采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她并不能完整地理解《悲剧的诞生》和《偶像的黄昏》到底在讲些什么,但里面的字句仍对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尼采说的“稀有的东西留给稀有的人。
其实稀有的东西也包括消费不起的严肃文学、稀有的情感等”,又如米兰·昆德拉讲的媚俗与刻奇等大众情感。

书摘录是她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入口,也是表达的切口。

阅读是蒋方舟对抗焦虑的方法之一。读者会发现蒋方舟常常分享类似的阅读体验,并且喜欢引用他人的原文。当她在杂文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描述中产阶级的孩子时,引用的是小说《红字》里的话:“倘若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处不再肥沃的土地上反复扎根,人性就会像马铃薯种在这片土地般无法繁茂茁壮。”
在谈话节目《圆桌派》中因婚恋观被误解后,她引用清华学姐刘天昭的话:“不要和愚蠢的人自嘲,他们会当真的,然后在你面前傲慢起来。”
为了记住读过的好句子,她从大学起不断摘录。平时读到有意思的内容,蒋方舟会先用手机拍下来,等到晚上回家再打开电脑誊抄整理。她习惯在摘录里记上原句和阅读感受、联想等,每天如此。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蒋方舟:一个人不看书,三观就只能靠亲朋好友决定
分享到: 更多 (0)